语言学
  • 语言与文化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交融、相互作用,塑造着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认知。作为农耕文化活化石的农耕语言,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不仅极大地满足了中国劳动人民在农业社会伊始沟通与交往的质朴需求,也充分展现了中国古老而宝贵的传统农耕文化,并在当代语境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详细
  • 语言是意识的外化,进入社会主流话语体系的关键词、核心概念,则是国家意志和对外形象的集中体现。以语言的多维变迁为镜像,可以折射出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呈现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过程中主体性愈加凸显的趋势,彰显中国积极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和新型全球化的态势。我们要重视语言的建构功能,发挥话语治理、语言...详细
  • 西晋的成公绥在《隶书体》中说:“皇颉作文,因物构思,观彼鸟迹,遂成文字。”这种“观看”的方式,使人们形成了一种结构迁移式的思维方式。“观看”这种行为涉及“观”字,而该字本身就体现了这种视觉方式的特征。所以,我们有必要从文字上分析“观”字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详细
  • 在人类戏剧发展史上,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中国戏曲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其中,中国戏曲尽管成熟较晚,但生命力最为顽强,不仅开枝散叶种类繁多(现存300多个剧种),而且是唯一存活至今的古老戏剧。详细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