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视角看社会价值观
2024年01月31日 09:2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31日第2827期 作者:句云生

  社会价值观是不同群体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相关研究成果数量众多,但心理语言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却凤毛麟角。心理语言学视域下社会价值观理论的阐述能力强,在整合不同学科理论方面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社会价值观的心理语言学阐释,融入了认知、心理、语言、文化等领域的理论,能够拓宽社会学、民族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研究视野。在整合以上学科理论的基础上,社会价值观研究可实现社会、语言、心理等多维探索,有助于推动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价值观研究。

  术语内涵

  中国古代汉语中有“价值”一词的词源理据,只不过未能生成“价值观”这一术语。《诗·大雅·板》有云,“价人维藩”。《说文解字》写道,“价,物直也”。《家语》写道,“孔子为政三月,鬻羔豚者不饰价”。《后汉书·张让传》记载,“当差之官者,皆于西园谐价”。“价”即“價”,意为“贵”。这些古句表明,“价”和“值”古代汉语早已有之。

  《日本国语大辞典》记载,1878年日本的《英和记簿法字类》里出现了“価値”这个词,是“物有所值”之义。日语借用了汉字表达,汉语又借鉴了日语中的“价值”这个术语。“价值观”的术语内涵由“价值”转化而来。只不过,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价值观”的术语意义不断丰富。现在,“价值观”成为主体对人、事物和现象等客体属性的感受、认知评价、态度、体验及行为意向。《现代汉语词典》对“价值观”的定义为:“对经济、 政治、道德、金钱等所持有的总的看法。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观也有所不同。”而“社会价值观”则是“价值观”的一个子范畴。

  维诺格拉多夫(V. V. Vinogradov)将社会价值观视为展现社会和个体不同复杂关系中客体和现实世界某种现象的思想结构,认为其兼具主观与客观属性。因此,语言体验中的价值观也具有客观性,通过语言承载者的价值观词汇模型来展现和表达。表达价值观的范例可以是善良、公平、真理和美丽等价值称名结构。阿列费连科(N. F. Alefirenko)认为,价值观是物质或心灵对象,是人与世界的文化价值关系,也是人的一种价值取向。进一步来讲,社会价值观是主体评价客体对象好坏、善恶、美丑、轻重、贵贱等价值属性的观念依据。在科学研究中,社会价值观的分类标准纷繁复杂。比较权威的是维施尼恩斯基(Yu. G. Veshninsky)提出的社会价值观分类体系,展现了价值观的系统性。他根据社会价值观类型间关系将其分成了13个类型:国家政治观、军事力量观、公民法律观、历史文化观、交际价值观、自然观、科学认知观、个人价值观、宗教价值观、社会阶层观、文艺美学观、经济观、民族观。社会价值观一般以“金字塔”形式呈现,底部是基本价值观,构成社会意识价值原型结构,通过对环境的接触获得,比较稳定;上层则是容易受控制和影响的价值观,比较不稳定。

  文化属性

  我们可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研究同社会意识、社会成员心智研究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社会心理语言学视角的特色。价值观存在复杂性,在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相互理解和有效合作的基础。价值观层次和内容的变化与政治、经济和个人意识的变化等密切相关。现代语言文化承载者的语言意识和社会准则在价值观中均有体现,而社会成员关于实践内容和意义的行为也都蕴含着价值观。价值观是维持社会系统运转与平衡的重要机制。由此看来,价值观变化可以作为观察社会发展的“镜子”。学者们倾向于探讨社会价值观的文化属性,认为它是人们对体现历史经验和表达文化意义的自身行为的思维表征。在个人意识中有一些理想观念在指导其行动,这些理想观念直接影响行为的形成,甚至包括政治、经济观点的流变。

  社会价值观在社会心理层面呈现出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附着于个体思想和行为不断演化的过程当中,影响和规范社会成员的认识和行为,指向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标和要求。甚至可以说,它是衡量社会行为的标准,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心理现象和生活态度。从形成过程来看,它是人们“生活化”和“社会化”的成果,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学习和实践积累而成。就内容来看,价值观具有明显的社会现实性,是社会认识、社会情感与社会行为的统一体。在不同地区生活的个体可能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人在自身价值观指导下参加社会活动,调节自身行为方式以匹配相应的价值观。作为一种与社会行为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社会价值观有着丰富的内涵。

  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能够使个体按照一定原则在社会群体中活动。价值观往往由社会文化承载者的文化水平所决定。个体所经历的教育、取得的收入、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等都是决定价值观的因素。价值观的形成是一种社会系统化进程,依托这一过程,个体不仅可以积累生活经验,还可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需要。所以,社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概言之,价值观是意识形态和生活规则的综合体,对于一个社会群体来说,价值观是成员行为的准绳,依据价值观体系可以衡量社会生活得到满足的舒适度和社会规则符合度。

  研究方法

  价值观体现社会文化,而语言则是社会文化的表达载体。社会规范的形成以价值观为基础,价值观是了解社会文化和行为规范的重要准则。社会价值观通过语言帮助人们认识和感知世界,其本质是一种语言世界观。当前,学术界从语言视角对社会价值观的理论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词汇语义角度入手,分析语言中具有社会成员心智意义的价值观词汇。二是探寻和构建语言中特有的、完整的价值观知识体系。通过语言来把握社会价值观,不仅需要注重现实世界的客观层面,而且需要注意对于一些固定语言的现实评价。与普通的符号系统不同的是,社会价值观的质料是抽象的观念集合。

  当下比较时髦的研究社会价值观的方法是联想研究法,即运用词汇联想实验方法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价值观词汇联想实验,运用统计学方法搜集和分析数据,建构联想场,透过联想场描写、分析社会价值观状态,以此把握人们对社会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接受情况。此类研究成果有利于发扬社会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构筑社会精神、社会价值和社会力量。联想实验能够描写语言符号在意识中的体现形式,可以帮助形成正确情景的选择,揭示词汇、搭配规律以及更加复杂的语言结构,探讨语言成分的形式和意义,已成为心理语言学研究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法。基于受试者在收到刺激词后产生联想词的数量,可以分析社会价值观的情况。实验数据及结论可有效确立社会价值观词汇背后的心理现实内容,发现社会价值观词汇意义和结构的变化,并以此作为预测其演变的有效依据。目前,预测社会价值观词汇意义的变化,已成为建构世界观的有效手段和基础。综合学术界对社会价值观词汇联想研究的分析,可以提出以下五个步骤。一是通过各类辞书阐释社会价值观词汇的词典释义。二是研究给定社会价值观词汇的同义序列。三是对比不同联想词典、双语词典以及所做联想实验的联想场。四是通过语义微分法和图式法直观呈现社会价值观词汇的丰富内容。五是分析实验数据和各类语料,对比不同社会价值观的异同点。联想实验旨在呈现不同社会成员对于不同价值观的心理表征和语言表达。基于具体的联想频率和词汇语义,社会价值观在指称现实的词汇联想中得以展现,并在社会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文化含义。

  社会价值观是语言、思维、现实三者互动关系的载体,相关研究可以加深对于语言规律的了解。社会价值观具有特殊的认知功能,能够帮助构建社会演变模式的图景、把握语言的社会文化内涵。在社会价值观框架下,人们能够了解语言交际的任务,并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理解语言的本质。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对社会价值观进行阐释和解读,不仅可以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还能够拓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对价值观研究的广度。

  (作者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