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与修辞格
2024年01月17日 13: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7日第2817期 作者:李海明

  人类自运用语言进行交际以来,在实践中一旦觉得一种语言表达的修辞形式较好,便会将其固定下来,这种固定下来的修辞形式即为“修辞格”。修辞格是经典的语言表达方式,闪烁着人类智慧耀眼的灵光。知识不等于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照耀,知识只是静态事物的堆积,而智慧则处处洋溢着生机。人们为什么对修辞格研究感兴趣?其缘由正在于:透过表面的修辞格的运用,可以看到深层次的人类智慧的闪耀;通过对修辞实例的理性分析与对修辞规律的不懈探索,能够感受、发现与获取人类智慧的骊珠。

  修辞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语言没有终极形态,修辞作为言语的表达式也没有终极形态。在一般情况下,绝对、完全的表达难以企及,但相对的表达可以而且应该能够实现。于是,人们就在不断追求使自己的表达在相对的意义上“更上一层楼”,所以就有了修辞,也就有了对于修辞的研究。比如,通感辞格借助人的感官互通来加深对复杂感受的体验,并力图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

  思维是语言的内涵,语言是思维的外化,而修辞格研究面向的则是语言的运用,即人们如何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修辞格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能够阐发人类语言的表现潜势与审美潜势。从修辞格入手研究语言及言语规律,或能探索到语言及言语表达式的精魂。但是,我们要切记:不要只关注语言而忘记了作为运用语言主体的人。人的语言运用之中蕴含着旺盛生命力的律动,在这绿意盎然的生命力原野之中进行修辞格研究,将无法只专注于形式与概念、忽视人的性情之花与智慧之果,而需要关注作为主体的人基于个人体验之上的对主客观世界的感知及表达,把握这种感知所作的令人惊叹不已的生生不息的努力。语言体系中的修辞手段只是表层的外在形式,其实质涵盖了人的情感与认知。修辞格的表现手段与描绘手段常常异于人们已惯熟生腻的表达式,这是由于通过修辞手段带来了全新生命体验、智慧体验与情感体验。不出新不足以表达人们的情感与认知,也就是不能很好地表达人们心中的所思所想。说到底,情感与认知还是人的思维。认知方式无疑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情感的产生、爆发与表达同样也会显示人的思维内涵、取向与方式。

  修辞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是人的言语形式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如何让受话者更好地接受。说话人有了一个思想,并不等于受话人也有与他一样的思想。说话人面临的问题是将自己的思想最得当地表达出来,修辞及修辞方式便如此这般地应运而生。这再一次说明,即便主体触及了真理,但若不能得当地表达出来,这种真理也不能很好地为他者所接受。而这一切,都需要有足够的智慧。就修辞格研究来说,着眼点在知识,则只会罗列用法上的材料;着眼点在智慧,则可进入与人类智慧有关的诸多科学领域。研究修辞格的重点,应从智慧的层面对修辞格进行阐释,这样做实际上切入了人的思维与心灵深处。只有这样,修辞格研究才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说到底,修辞研究关注的是人的思维表达。而说到表达,从大的层面来看,修辞作为语言运用的一种形式,与人对真理的认知和追求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人在自我觉醒之后就会不断寻求真理、追求对真理的认知,而真理以及对真理的认知是需要表述出来的。于是,语言就与真理有了难以分离的关系,修辞也就有了与认知难以分离的关系——这也是语言研究和修辞研究的魅力之所在。

  但所谓的真理以及对真理的认知又只能是相对而言的。人对自己与世界的认知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而认知的意义也在这种没有止境的过程中不断生成——语言的表述也因此没有止境。语言与生命同在,而生命是生生不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语言也同样如此,长青而繁复。不少学者认为,真理的内容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的,表达后就会失真变形;宇宙万物的无限难以完全界说,界说出来就成了内容残缺的有限。比如,罗素(Bertrand Arthur William Russell)说过:“世界由事实组成:严格地说,事实是不能定义的,但是我们可以说,事实是那使得命题为真或为假的东西,以此来表明我们所说的意思。”正是因为“事实不能定义”,才使得我们要不断地界说与定义,才使得这一过程绵长无尽期。人类只能在寻求真理的道路上永无休止地跋涉,也只能在语言的长河中不知疲倦地行进。然而,行进的人类才是充满活力的人类,不断变化的语言才是永葆青春的语言。人类并不会因真理的无限性与难以界说性,而停止对真理的追求与对真理表达尽善尽美的追求。人类的追求总是可以获得相对的成果。比如,“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论语·子路》);“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管子·治国》)。这样的先秦的顶真格,就在思想的逻辑推理与表达的美轮美奂上,向我们证明了人类的这种执着又伟大的“夸父追日式”的前行精神。

  中外辞格极为丰富,而此种丰富性来源于表达对象的丰富性。这里所说的表达对象,指的是人在言语交际中所欲表现的思想内容,亦即古人所说的“意”。“意”(如“意在笔先”)之所以丰富,是因为它来自客观世界。客观存在的大千世界,既包括自然现象,也包括社会现象,同时因为涉及人,所以还应包括人的思维现象。修辞格研究的内涵是广义的,既有思想上的意义,又有情感上的意义,涉及心理学与美学等多门学科。修辞格的表达对象不是纯客观的事物,还有作为表达者的人的主体认识与内在感受,包括人对于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思维。而修辞格除了反映以上林林总总的现象之外,本身又是一种思维现象:人在使用修辞格时会不可避免地映射出自己的思维与思维方式。

  我们或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研究修辞。其一,人类的精神活动多为自在探索,依据这一观点,语言学与修辞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哲学色彩。其二,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传承文明,上接千秋、下播万代。如果说从人的言语中可以判别民族特征、地域及时代特色等,那么反过来,研究语言也可以很方便地进入社会、民族、民俗、地域、历史等层面。而修辞是语言的运用,研究修辞同样具有研究社会、民族、地域、民俗、历史等诸方面文化的意义。我们不能就修辞而言修辞,修辞中蕴含着浓郁的文化色彩。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在可能的情况下积极阐发修辞的文化意义。其三,从修辞学的角度可以映射科学研究的核心、特征和意义,从而把复杂的科学哲学领域的宏观问题微观化,使论题更集中、更突出、更明显。只此一端,修辞研究就寓有深刻意义,可以把我们的认知引向科学研究的核心、特征和意义。这是修辞研究应步入的广阔天地,也是为人类智慧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之所在。当今,修辞研究者要不揣浅陋努力去做的,是建立修辞研究新的话语系统。这个系统应以人的智慧为主导,能够反映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界定人的智力高度。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晶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