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国特色网络语言研究
2024年01月11日 14:2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1月11日第2813期 作者:谢萌

  21世纪伊始,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带来网络语言的崛起。我国网络语言研究历经二十多年快速发展,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多数文献以国外语言理论为基础,整体研究存在内容零散、结构失衡、缺乏系统性等。伴随我国语言文字事业稳步提升,这些问题促使我们深思网络语言研究的本土化路径。网络语言语体随意,语类繁杂,本土化研究不仅要倡导语言规范与文明,还要关注语言本身的基础研究以及社会应用。诸多新词新语的产生以现代汉语为根基,以我国文化及社会发展为动力。提高汉语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广泛传播我国语言文化及其时代内涵,需要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网络语言研究发展。

  强化学科融合 发展基础研究 

  汉语的自身特色能够充分迎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传播和文化生活,网络语言因此而充满活力、焕发生机。本土化的网络语言研究应以汉语的独特优势为焦点,同时还应注意到,语言是复杂的研究对象,网络语言因其语体和语域特点而更加丰富多变、姿态万千。据此,强化学科融合这一研究手段,或可为基础研究的统筹、深化与拓展提供借鉴。

  语言是信息的重要载体。汉语的独特优势能够有力配合信息技术升级,不断驱动网络语言日新月异。在语言形态上,屏幕阅读强化了视觉信息的传输,直观、形象的语言表达备受推崇。在世界上仅存的几种表意文字中,汉字历史最为悠久,也最具活力。汉语具有“望文生义”的形态表征,以及便于拆分和重组的语素构词机制。在网络环境下,大量新生语汇以“吸睛”的语言形态,投合了视觉化的传播需求。围绕这一特色,本土化的网络语言研究可与音韵学、词源学、形态学、文字学等建立联系,关注流行于网络的以形表意词、语素合成词、文字堆叠词、英汉混合词等,考察其构词方式、表意机制,阐释语言的演化和变异。在语义配置上,网络强化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与扩张性,从而要求语言更加准确、简洁和有效。汉语具备“以意会而相联,以事理而相合”的意合特点,便于组织新的概念和思想,更有助于提升信息密度、浓缩复杂语义,从而有效应对信息时代的冲击。立足这一优势,网络语言的本土化研究可吸收训诂学、修辞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美学语言学等学科成果,关注言简意赅、犀利传神、寓意深刻的新词新语,结合语境阐释其传播方式和流行动因,为探索语言的功能与本质带来启示。

  语言是文化的外在表征。现代汉语浸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自身特色与丰富多彩、热闹非凡的网络生活能够有机契合。从网络空间的多元性、复杂性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现代汉语兼收并蓄,开放且包容。网络语言通过不同语种、语体、方言、行话、俚语的交汇与杂糅,承载着包罗万象的网络资源,展现着个性十足的网络文化和网络主体。聚焦这一特色,本土化研究可结合语言类型学、方言学、文体学、社会语言学、文化人类学、大众传播学等学科,以人文科学的广阔视野拓展研究范畴,解读网络语言与网络生活的相互造就。就网络平台的公共性、交互性而言,可以展现出中华民族崇尚心系他人、社会和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现代汉语与时俱进、汇聚民心,大量新词和流行语紧跟社会和时代的脚步,牵连着人民群众对国情、民情的关注。由此出发,本土化的网络语言研究可借鉴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民族学、心理学、伦理学等学科成果,关注诞生于各类时事热点的新词新语,阐释其背后的民族心理、社会心理,探索语言与意识形态塑造、核心价值观建构、精神文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作出贡献。

  结合社会需求 拓展应用研究 

  相较于备受重视的基础研究,网络语言的应用研究往往不甚深入、浅尝辄止。事实上,网络语言不只是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更是与生产力、经济、文化、教育、传播事业以及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资源,其应用价值不可忽视。中国特色网络语言研究应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为要旨,立足时代前沿,结合社会需求,全面覆盖词典编纂、课堂教学、媒体宣传、文化交流等领域。

  在词典编纂工作中,学者们普遍将目光投向网络热词的收集与释义,而对充斥于网络的大量技术专名、交际用语及行业用语经常缺乏足够的关注。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网络生活飞速发展。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79亿人。同时,网络电商、数据服务、虚拟现实、网游、自媒体等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数也在持续上升。据《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22)》显示,2022年电商从业者已达6937.18万人。对于规模庞大的职业群体而言,熟练掌握和使用特定网络用语与其职业发展紧密相连,满足相应需求的语言服务、语言产品亟待拓展和完善。鉴于此,网络语言的本土化研究不妨加大词典研发力度,提升词典研发针对性,尝试编纂惠及特定群体的专业词典、系列词典,如电商用语词典、数据服务用语词典、自媒体行业词典等,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助力网络行业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领域,现有研究通常从语文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角度关注通用网络词汇的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在课堂讲授该类新词。从社会需求来看,我国课堂教学研究的重点问题包括“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如何实施课程思政,做好教书育人”“如何让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相接轨”等。众所周知,流行于网络的大量新生语汇与国家政策、时事热点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而且,这些新词新语尤其受到学生群体欢迎,并在该群体中广泛传播和使用。本土化研究应充分认识该类语汇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包括获取学生的身份认同、强化课堂互动、落实学生的话语权、塑造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从而尝试通过细致梳理、甄别和筛选将部分网络语言引入课堂,并与育人目标及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以创新教学语言为视角,立足教学实践,提出使用策略。

  在媒体宣传方面,当今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涌现,各类媒体的正面宣传与积极引导必不可少。网络语言传播迅速、影响深刻,大量热词、锐词和流行语口口相传、家喻户晓。中国特色网络语言研究应关注网络语汇在时事解读、政策阐释、思想宣传、舆论引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有效辨识、谨慎使用各类新词和流行语,规避生编硬造、晦涩难懂、庸俗低级的失范语汇。同时,应充分发掘、合理创造、广泛运用引人共鸣、脍炙人口的正能量语汇,利用其正向价值提高传播效率,优化传播效果,借助其魅力与热度宣传主流思想,协助价值传递,提升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

  从文化交流来看,网络语言是我国当代语言文化的组成部分。诸多新词新语传承了现代汉语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特点,又于网络时代记录着语言的嬗变、融合与借鉴,显示出人们的生活情趣、态度和体验。在新时代背景下,大量网络语言勾勒出我国社会文化的繁荣景象,展现了汉语新生语汇的独特魅力。伴随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些新词新语愈发吸引国外汉语、汉文化爱好者及研究者的注意力。在全面推进中外人文交流的新时期,网络语言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亟待推广和共享。本土化研究需要加快开展网络语言的翻译、阐释和对外传播,加速相关书籍、文献、影音等文化产品的创新与输出,推进网络语言资源的数字化和国际化,加强全球视野下的语言文化建设及国际交流合作,推动我国语言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

  网络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新成员,也是广大网民集体智慧的彰显。充分发掘并关注网络语言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有利于筑牢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网络语言研究,要以汉语自身特色为焦点,以学科融合为手段,整合研究内容,提升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更要立足时代前沿拓展应用研究,平衡研究结构,全面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西方主流媒体涉华污名化话语的社会认知研究及其对策”(21BYY08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