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各国的文明与文化发展史,翻译为延续民族文化血脉、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西、古今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变化之一,涉及中西,便是由西学东渐转向中华文化走出去,呈东学西传之趋势。变化之二,涉及古今,便是从与“旧世界”的根本决裂转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价值观的重新认识与发扬。这两个根本性的转变给翻译界提出了诸多新的重大问题,其中最具挑战性的两个是:中国要向世界展示的是什么样的“中华文化”?如何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坚守:以思想为先导 注重价值观的整体性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继承与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认识到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精神。由此,如何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系统,如何实现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性决策,成为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民族复兴与国家崛起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中华典籍是中华文化传承下来的重要文明成果,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核心,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中华文化要走出去,中国典籍外译是中华文化走出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中国文化典籍中所体现的整体思想智慧和对宇宙人生的透彻感悟,具有超越时空向我们敞开的精神魅力,是中华民族渊源有自的文化软实力之本,在当前全球消费主义和数字化浪潮中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因此,我们应当秉承文化自觉与自信,把握好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在对中国思想、文化、文学进行深入与全面的研究与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推动中国历史中形成的最本质、最优秀、最精华的部分“走出去”,使对外译介形成一种主流文化体系,形成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合力,因为国家文化对外的深层次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上,价值观的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一种文化的本质性影响。
各种不同思维视域或文化背景的相互交融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精神努力趋向。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文明的地域历史已然熔铸出宏阔的世界历史风姿,人类传统的地方性时空经验应该会成为全球性经验中各具特色与风采的价值坐标。在国际社会谋求对话和交流的大背景下,注重中华文化经典对外译介的思想性与整体性,不仅有利于新时期中国文化海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也能够有效回答“传统”在与全球化的遭遇中走向何方、如何秉承“传统”并实现“转化性创造”等世界性问题,为新时期的古今、中西文明互鉴提供典范意义。
应变:回应受众需求 推动译介与接受多元互动
“走出去”的中华文化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仅从对外译介与传播的作品来看,既包括上文论及的中国古代典籍,涉及中国文学、哲学、美学、政治、伦理的方方面面,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精神财富的结晶,也包括中国当代优秀文学作品。中华文化走出去,一方面要坚守传统文化的根,另一方面还要把我们当代鲜活的文化产品、文化成果不断地推介出去。在中华文化走出去当中需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应该展示给世界什么样的文化?中华文化的译介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引领。凡属带有中华特质的,具有积极向上力量的,能够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拓展人的精神疆域的文化,都是可以向世人推介的中华优秀文化。
一般而言,谈及中华文化外译,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诸子百家及儒释道等中国典籍的译介,但由于历史、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典籍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并非一帆风顺,需要我们不断推进。但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经由翻译,以莫言、毕飞宇等为代表的当代作家的作品,因符合海外受众需求,在海外拓展了广阔的天地。21世纪以来,科幻文学与网络文学更是成为中国当代通俗文学海外传播的两大力量。中国当代科幻文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基因,以独特的中国式叙事,既观照了当下的中国现实社会,同时也反思了全球人类面临的共同境遇,由文学转化为文化与思想,成为世界性共情之源。
鉴于此,我们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充分了解海外市场,在知晓海外受众需求的前提下,积极回应他们的呼唤,拓展文学外译的渠道,形成体裁多样、有根有源有活力的译介与接受互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创新:多模态传播 开拓文化走出去新路径
中西文化交流可以有多种形式,既可以通过官方渠道进行交流往来,也可以是民间纯粹自发的交流互动。客观来说,当前我国在海外传播市场上还存在一些短板,文化走出去的方式还相对单一。迫切需要发挥多种力量,实现多点开花、多路进发,也迫切需要更多打动人心的优质作品,让传统文化借助新兴传播手段焕发光彩、赢得世界关注。
近年来,自媒体行业在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中西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变革与机遇,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美食博主李子柒。她因拍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的短视频而爆红海内外,打开了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让外国受众在她展现的一景一情一言一行中感悟中华乡村文化的特质与价值,在普通中国人平凡、鲜活而具有美感的生活中感受到当代中国农村的精神脉动与文化风尚。图画、声音、颜色、视像及文字等多种符号模态间的组合与互动能够为目标语受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多媒介体验,这一创新性传播方式实现的表意及接受效果比单纯介绍中华文化的文字文本应该更有效。鉴于此,中华文化的译介与传播应该借助视觉文化蓬勃发展之力,利用不同符号模态之间的多元互动与跨文化阐释,为不同地域与民族的受众理解与接受中华文化提供多种可能性,满足世界对中国的认知需求。
“中华文化是一条澎湃向前的大河,不同的河段都有着丰富内涵和不同面向,既有五千年文明累积出的肥沃土壤,也有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日新月异变化。把这样一个博大精深而复杂多样的中国故事讲好,并不容易。”我们需要尊重历史、重视经典读物,从古代典籍中找寻中国好故事;需要尊重当下、重视海外需求,从接收者视角讲述中国好故事;需要尊重传播规律、重视更新传播途径,用符合现代人交际规律的新路径传播中国好故事。
在全球化的时代,在物质的领域,在经济贸易的活动中,主动走出去是一种常态。而在精神交流活动中,主动走出去也应该是一种常态。中华文化走出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历史的必然。如果说对中国典籍的翻译实践与研究,是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价值坚守,那么,对中国当代网络文学的翻译实践与研究则是对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当代应变,利用网络自媒体进行民间传播的形式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时代创新。我们要秉持继承与发展的原则,在“坚守、应变、创新”三管齐下的多维互动中,传播中国好故事,让中华文化走出去、走进去。
(作者系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