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中国政治话语对外译介的新理念
2021年12月17日 09: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7日第2311期 作者:陈大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外宣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构新时代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提高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等等。这些指示蕴含着外宣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要求,为中国政治话语对外译介指明了方向。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话语权西强中弱,国内译本在海外接受度不高,引用率低。此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普及、翻译技术的日新月异、翻译文本的多模态化、人机互动翻译软件的应用对翻译活动产生巨大影响。每一个时代有每一个时代的翻译,翻译理念随着时代而演变,面对国内的新时代、国际的新变局、翻译的新变化,翻译的概念、内容、策略、模式、媒介、主体、译者角色等都随之发生变化。本文题目中用“译介”而不是“翻译”就是考虑到了这些变化,前者包含“译”“推”“介”“传”“释”等多层内涵。

  译介内容与层次新理念。国内政治文献翻译研究者讨论较多的是怎么译、译得如何等语言层面的转换问题,文化与思想的传达相对不够。国外学者与受众关注的不是语言转换问题,而是语言背后的内容,即中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信息。因此,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译介要有大格局,从文化和思想的战略高度看待译介问题,形成语言、文化、思想三个层次的新翻译理念,用翻译境界论的层级性思想来统领这三个层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思想的表征。文化是语言的深层结构,是沟通语言与思想的桥梁。思想是语言的内容,是文化的意义。语言翻译是基础,文化翻译是桥梁,思想翻译是硬核。语言译介的关键在于建立语言与文化、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完成意义转换。文化译介的关键在于将中国文化元素再语境化,促进跨文化交流,实现文明的互学互鉴。思想译介的关键在于将中国政治术语与概念深度阐释,使外国受众易于理解、乐于接受。

  译介策略与方法新理念。长期以来,翻译界讨论最多的是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离开这两对概念,似乎就没有别的方法可讲。在中西译论史上,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争论最多、分歧最大、使用最混乱、意义最模糊,两对术语至今仍形不成统一认识。这两对古老的概念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机器翻译、视听翻译、多模态翻译、多媒体翻译、互联网翻译的特点与需求,须与时俱进,打造新的翻译术语与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思想,为对外话语体系的建构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指明了方向,对于创新中国政治话语对外译介的策略与方法具有重要启发意义。翻译家应依据新形势创新译法,翻译研究者应从研读译本中提出新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弥补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不足。笔者发现,中国译论中的“通”是一个极能触及翻译本质的单字范畴,与之搭配可以形成“圆通”“会通”“化通”“融通”等译论范畴。这些理念能够建立语言、文化、思想三个层面的联系,打通三个层次的脉络与关节。隔阂是因为不通,翻译就是求通的艺术,“圆”“会”“融”“化”是打通语言、文化、思维、价值观等各种隔阂的译介策略。如果运用现代的学理把这些范畴进一步次范畴化,再加以界定与分析,就能形成具体的翻译方法。这些方法比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具有天然的包容性和灵活性,过不会太过,不及也不会过于不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中和”思想。运用求通的翻译方法,就能实现中西在语言、文化与思想三个层面的互通与互鉴,使之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在理论上具有系统性、工具性以及解释力。

  译介模式与媒介新理念。新形势下,互联网与翻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翻译模式,文字、声音、图像、符码、视频、音乐等多媒介改变了文本的存在方式。社交网络与新媒体改变了传统的译介与传播方式,国际传播呈现出移动化、社交化、多模态化、智能化、数字化趋势。新华网、中国新闻网、人民网、中国网等媒体的多语种外文网站非常成功,把互联网技术、文字、图片、动漫、视频、音频、音乐、超文本链接等有机融为一体,产生相当好的译介效果,成为互联网翻译的典范。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不再是简单的单模态语言转换,而是多模态转换,传统的语际翻译逐渐让位于符际翻译。译者与网络设计者、翻译技术人员、视频与音频专家等合作翻译模式成为必要,众包翻译模式出现,译后编辑模式派上用场。翻译的边界发生移动,原文与译文的边界模糊,翻译忠实概念需要重新界定,译者的身份与角色发生转变,兼有“译”“介”“释”多种功能。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平台更适合文化和思想的译介与传播,文化可以深度语境化,思想可以深度阐释,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提供广阔天地,但同时对译者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以及翻译技术也提出更高要求。

  译介主体与途径新理念。传统的政治文献翻译主体有中国外文局、中央编译局、外交部等翻译机构,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日报等中央媒体也是对外译介的主力军。随着公共外交的兴起、新媒体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非政府团体与个人逐渐成为新生的翻译力量。官方机构可以作为发起人通过互联网平台,号召广大网民一起参与政治话语的译介活动。这样,就形成了官方、民间、个人三方组成的译介主体,译介途径由一元走向多元,形成官方机构主导、民间配合、个人参与的新译介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凝聚全国各方面的翻译力量,充分调动高校、出版社、社会团体、网民、自由译者等译介主体的作用,更有助于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各领域都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真心拥护和爱戴,中国人民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相信民间和个人会以坚定的信仰、饱满的爱国热情、主人翁的积极态度、过硬的政治素养加入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中来,为促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文明互鉴作贡献。

  译介立场与态度新理念。在立场上,我们反对霸权主义,坚持中国立场,防止陷入西方话语设定的陷阱。在态度上,我们不卑不亢,平视西方,平等对话,既不低调,也不高调。在策略上,我们主张融通中外的翻译策略,打通语言差异,化通文化隔阂,圆通思想传播。在语气上,既不弱化也不强化,掌握分寸,恰到好处方显翻译境界。政治翻译讲的就是翻译的政治,悟出其中的道理就是翻译之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质量评价与接受效果研究”(19BYY13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