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确定性被视作它的一项确定性特征。“这样的大变局不是一时一事、一域一国之变,是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它必将产生大影响,给包括文化外译在内的各项工作带来大挑战和大机遇。但是,“挑战”与“机遇”、“危”与“机”、“变”与“不变”是长期共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因此,文化外译需要平衡好这种关系,既注重“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来 “随机应变”,也不忘知常守正、把握根本遵循来“译”不变应万变。本文拟侧重论述后者,以期志存高远、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文化外译行稳致远、远播经典。
其一,行稳致远,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化外译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思想导向上的根本遵循。
以言行事,以文化人。地球是共同的家园,人类有共同的命运,需要在历史长河中同舟共济。这既需要通过翻译来实现“通语”“通事”“通心”,携手应对需共同面对的问题;也需要通过文明交流来丰富文化多样性、消除蒙昧无知、打破隔阂偏见、促进和平发展。世界文明的发展交流展现了文化互译和语言互通的重要性。语言文化与人类族群存在着密切关系,既有着建构、维系族群的功能,也有着解构、离析族群的功能,进而在不同族群之间既能形成沟通障碍,也能搭建互通津梁。这都表明,文化外译不可或缺,并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思想导向上的根本遵循,以期助力“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世界美好愿景的达成,避免在道义上处于被动之地。
文化外译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思想导向上的根本遵循,这具有必然性、紧迫性。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是国内外客观存在的矛盾。就语言文化而言,经合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估算数据显示,1800年,世界上只有12.1%的人能够读写,虽然全球识字率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稳步增长,但全球仍有 13.8% 的人口是文盲,缺乏基本识字技能的成年人仍约8亿,尤其中东和北非地区的识字率有待提高,如尼日尔、几内亚、南苏丹、马里、中非共和国、索马里、贝宁、阿富汗等国的识字率就依次约为19%、30%、32%、33%、37%、38%、38%、38%。个体和群体的语言文化水平提升有利于技能提升、机会获取、和谐安定,有利于阻断贫困等不利因素的代际传递。前述亚非国家的低识字率与经济社会欠发展现状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导致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相应的理性分析也表明,这种现状的改变既需要内生动力,也离不开依托翻译的文明交流互鉴等外在因素。中国语言减贫工作本身也为世界减贫事业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概言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化外译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思想导向上的根本遵循,方能“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
其二,远播经典,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化外译要以传播不因时空而转移的文化精髓作为行动准则上的根本遵循。
当下要“深刻把握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辩证关系,立足大局、统筹全局、引领变局、开创新局”。目前,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已有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绝不甘心和坐视主导地位的丧失。据路透社华盛顿7月28日报道,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国会议员提出一项议案,旨在重建冷战时期美国使用过的一个旧机构,设立一个由联邦政府拨款的、重点针对中国的公开翻译和分析中心,“系统地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讲话、文件、报告、战略、新闻文章、评论、期刊文章、采购合同翻译成英文”,以加强对中国及美国其他潜在战略对手的了解。
为了理解和认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交家傅莹在《看世界2》一书中提供了对观察视角的指导:我们如何看世界;世界如何看我们;如何跳出非此即彼的立场,从第三者视角反思“世界与中国的相互认知”。具体就文化外译,翻译家黄友义曾重申翻译要遵循“信、达、雅”三原则,外译还需要遵从“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外国受众对中国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前辈时贤总结的此类规律规则、经验建议还很多,值得文化外译遵循、借鉴。与此同时,“虽千变与万化,委一顺以贯之”;越是在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文化外译越要以传播不因时空而转移的文化精髓作为行动准则上的根本遵循。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化外译要以传播不因时空而转移的文化精髓作为行动准则上的根本遵循,这具有必要性、可行性。这种必要性的根源在于不同文化之间的时空异质性。中华民族曾贫穷落后、被动挨打、饱受欺凌,在文学文化作品中不乏“贫穷就要挨饿,落后就要挨打,失语就要挨骂”等自我警醒、激励的内容并外译出去。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若文化外译不考虑这种时空异质性则可能被误读误判。同时,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的信心和决心不会变,中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诚意和善意不会变。”古往今来的中华文化不乏这种不以时空为转移的文化精髓,也正因如此,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宗旨是,打造“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这样“译”不变应万变,或有利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
一言以蔽之,在“变”中把握“不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文化外译要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作为思想导向上的根本遵循,以传播不因时空而转移的文化精髓作为行动准则上的根本遵循。兼顾这两个方面,或有助于文化外译在“译”不变应万变过程中做到知常守正、知行合一。
(本文系国家语委“十三五”科研规划重点项目“新时代国家语言应急能力建设研究”(ZDI135-82)、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文化认同视角下来华留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究”(2020SJB062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纪委办公室;常州大学周有光文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