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鱼馁”
2021年12月17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7日第2311期 作者:周苇风

  《论语·乡党》里有一句话:“鱼馁而肉败,不食。”馁,是瘪下去的意思。食不果腹称饥馁。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叫气馁。鱼的肚子瘪下去,说明鱼不肥。鱼不肥就是鱼馁。“而”是连词,意为和、与。这句话的意思是:鱼不肥,肉腐败,不食。

  《乡党》里有一大段,包括这句话,列举了很多条“不食”。比如“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沽酒市脯,不食”,等等。从字面意思看,孔子吃饭是非常挑剔的。但从没听说过鱼不肥,鱼瘦,孔子不食。

  孔子一生并不富有,主要靠教学生,收几条“束脩”过生活,哪有条件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更何况他从56岁开始周游列国,过了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曾“畏于匡”,被匡人围了五天。厄于陈蔡,绝粮七日。立于郑国东门,惶惶如丧家之犬。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更谈不上这也不吃,那也不吃了。

  《墨子·非儒下》记载:“孔某穷于蔡陈之间,藜羹不糂,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褫人衣以酤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女(汝),曩与女(汝)为苟生,今与女(汝)为苟义。’”孔子不是说“沽酒市脯,不食”吗?子路烹豚,这豚也不知从哪弄来的。酒却是子路劫道夺了人家衣服换来的。孔子不问所由,还不是都吃了!

  一旦回到鲁国,见了鲁哀公之后,孔子就开始讲究了,“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很奇怪,孔子的表现怎么和周游列国的时候差别这么大啊?孔子的解释是,以前不讲究是为了“苟生”,为了活下去必须那样。现在不同了,“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这是“苟义”。“苟生”可以将就,“苟义”一定要讲究。

  《墨子》里的这段话对于我们理解《论语·乡党》里列举的种种“不食”太重要了。孔子这不吃那不吃,都是为了“苟义”。义就是礼仪,“苟义”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属于礼制范畴,是发生在朝见鲁哀公的时候。在理解《论语·乡党》列举的种种“不食”习惯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礼的规范作用。

  “鱼馁而肉败,不食。”是谁不食呢?如果是孔子,这句话就很难理解了。孔子怎么有这样奇怪的饮食习惯呢?不吃瘦鱼。其实,《论语·乡党》列举的种种“不食”,都不是孔子不食,而是这些食物不应该出现在礼仪场合。“色恶”“臭恶”“失饪”“不时”“肉败”“割不正”“席不端”等,都不是待客之道,更不能用来敬鬼神。招待客人,祭祀鬼神,只有肥鱼才能显示诚意啊!

  “桃花流水鳜鱼肥”,人们喜欢吃肥鱼,但没听说过有人拒绝吃瘦鱼。职是之故,说孔子“鱼馁而肉败,不食”,将“鱼馁”解释为“瘦鱼”就太不合情理了。正因如此,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说:“鱼败曰馁也。”朱熹的《论语集注》、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承袭了这种说法。前人对于《论语·乡党》列举的种种“不食”,由于没有考虑到礼的预设条件,误以为是孔子生活场景的现实描述,以致不得不曲为之解。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