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2021年12月17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12月17日第2311期 作者:李正栓

  2017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驻外使节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概念,这是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新定位。2018年6月22—23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阐述这个概念,把这个大变局与我国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指出我们发展遇到的好机遇和大挑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时,习近平总书记重述机遇与挑战这个变局。总体而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国际形势和国际环境为着眼点,把国家建设同世界格局联系起来,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联系起来,与大国责任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号召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是对新闻舆论战线提出的希望,也是我们翻译界的共同责任。

  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要点

  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宣传格局、传播环境,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目标、路径、方法等相关理论。他重要论述的发展脉络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确目标,提出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具体思路为增强国际话语权,创新对外宣传方式,建设国内和对外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融通中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第二阶段是深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理论。习近平总书记以打造新闻媒体旗舰和创建话语体系为出发点,细化传播能力发展的路径,寻求满足国际社会理解诉求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对国际传播进行新的定位,并号召建设世界一流、实力强大的国际传播机构。在方法上,要求真实、立体、全面地宣传中国,要求好好地讲故事,要求讲真实的好故事,通过讲好故事构建中国好形象。第三阶段是完善理论体系。要展示正确的富有魅力的中国形象,就必须推进能力建设,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和用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的真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握国际传播领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趋势,在构建对外传播话语体系上下功夫,在乐于接受和易于理解上下功夫,让更多国外受众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明白,不断提升对外传播效果。他号召国际传播要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办好中国文化年文化节和旅游年旅游节,构建中国语言文化全球传播体系和国际中文教育标准体系,标志着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步入了崭新阶段。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要把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纳入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翻译是国际传播能力的本质建设前提

  传播方式有多种:文字的和非文字的,有声的和无声的,视觉的和非视觉的。就艺术形式而言,有说唱艺术、电影艺术、电视艺术、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新时代的传播方式更是丰富多彩。但语言翻译始终是国际传播的本质。

  翻译在国际间或不同语言群体之间起到语言与文化的传播作用。自18世纪起,西方传教士、外交官、汉学家出于对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好奇、赞叹、崇拜,抱着学习和吸收的态度译介或翻译了大量经典作品,自发地传播了中国的思想,但由于理解的不准确,在翻译中再现的形象未必是真实的,甚至是错误的。尽管译文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还是传播了中国文化。

  翻译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前提,因为翻译产生于语际,产生于不同国家。没有翻译能力,就难以产生传播。以毛泽东诗词在国际上的传播为例。1937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后,接受了毛泽东赠给他的《七律·长征》一诗。斯诺对之进行翻译并放在《红星照耀中国》(Red Star Over China)一书中,算是对“长征”那一章的小结。西方读者从中了解到了中国革命的艰难历程和红军指战员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该书由伦敦戈兰茨公司于1937年首次出版,轰动英语世界,销量超过10万册。1938年,美国兰登书屋出版此书,此后一版再版,还先后被翻译成近20多种文字出版。这是一次对中国革命重要的国际传播,在全世界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事业。1957年9月,苏联的真理出版社出版《毛泽东诗词十八首》。这是全世界第一本毛泽东诗词专辑。该书的母本是《诗刊》1957年1月刊登的18首毛泽东诗词。苏联学者非常敏锐,及时关注到毛泽东诗词出版与国际传播的重大意义,也反映了中苏友好关系。

  中国的外文期刊Chinese Literature副主编叶君健敏锐地捕捉到在国际上传播毛泽东诗词的重要性,其翻译家的担当意识令人敬佩,他认为在毛泽东诗词的翻译与国际传播这一领域中国学者更应发挥作用。他与另外几位翻译家共同翻译了这18首诗词,在Chinese Literature1958年第3期发表,向全世界发行,开启了毛泽东诗词对外英译和国际传播的先河。这一期的毛泽东诗词英译影响了毛泽东诗词后来在全世界范围的翻译与传播。

  中国的第一部毛泽东诗词翻译单行本《毛泽东诗词十九首》是由专门从事国家各种文献翻译与传播的外文出版社出版的,时间是1958年9月。内容是叶君健等人翻译并发表在Chinese Literature上的那18首和戴乃迭(Gladys Yang)翻译的一首,共19首。1957年《诗刊》发表的18首汉语原诗不仅被苏联学者译成俄语,还在1958年被译成法语版《毛泽东诗歌18首》,由西格尔出版社出版。译者是G. G. 斯蒂芬·周(G. G. Stephen Chow)和罗贝尔·戴斯蒙(Robert Desmond),充分展示了国内外学者对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视。

  翻译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手段之一

  虽然新媒体和自媒体发展很快,纸质出版依然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国家一直利用翻译这个强有力的手段。20世纪两次国家翻译行为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即“熊猫丛书”和“大中华文库”。“大中华文库”共出版111本中国典籍英译本。现在“大中华文库”正在使用“一带一路”国家语言出版作品。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多语出版,使国际社会了解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促进了相互理解和沟通,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能促进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若要真实、立体、全面地介绍中国,就要在内容上和地域上下功夫。就内容而言,要向世界翻译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要翻译和传播当代先进文化,也要翻译和传播红色文化。就地域而言,应当了解对象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匹配度和近似度,找到熟习化元素和能融通的内容,在叙事方式上力求接近他们的习俗。文化是交流的,不是强加的。

  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并贯彻落实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相关精神,高校外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责无旁贷,应当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以优质的翻译,与传播学领域学者一起共同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乐府诗翻译与传播研究”(2020BYY03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