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2020年09月30日 10: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30日总第2022期 作者:

  

  编者按: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极其丰富生动而又合乎逻辑的接续和发展。中国今天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分不开的。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发展道路,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了解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才能科学地认知和理解当今的中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认识历史离不开考古学。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考古发现展示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示了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集中展示我国考古学界探究中华文明起源和流变所取得的重要成果,我们以“考古中的中华文明”为题,组织了本期“特别策划”。

  考古学证实五千年文明史

  中国考古学界普遍接受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经典论述。以国家作为文明形成的标志,也是国际学术界的通识。对于“国家”的考古学标准,维尔·戈登·柴尔德提出的城市、金属和文字“三要素”说影响深远。但是,中美地区诸文明没有金属,南美印加文明没有文字。这提示我们,各文明应有自己的形成标准。

  “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在中国历史上,“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中”“中和”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考古视域中的“古国时代”

  从世界范围看,中国有面积最大的史前农业区。在这片农业区内曾散布着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农业村落。为了维持再生产,这种血缘组织自形成之后就长期保留下来,成为数千年中国的社会基层。

  中国文化精神内核与世俗社会模式之奠定

  新石器时代从距今万年左右,到二里头时代之前,历时六七千年,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阶段,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本特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阶段性变化十分显著,尤以仰韶时代和龙山时代之间最为典型。

  文明曙光:裴李岗文化

  裴李岗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境内的黄河两岸,距今约9000—7000年,因1977年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的发掘而得名。裴李岗文化是我国学者确切认识新石器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肇始。

  考古大家小传

  中原地区文明起源的考古呈现

  2001年到2016年实施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理念,探讨各地区文明起源和形成过程,以及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进而探讨导致这一过程的原因、机制及特质。其中,中原地区的文明化进程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最重要课题。

  从何尊铭看“中国”观念的演变

  何尊是西周初年周成王五年的一件重要器物,不仅记载了成王五年洛邑建成后初迁东都洛邑的重要事件,还追忆了周武王去世前修建东都的遗愿,同时记述了周成王对姬姓宗室小子的训诫之语。

  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霁

  21世纪以来,我们在二里头遗址中先后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城市主干道网、宫城、多进院落的宫室建筑、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官营围垣手工业作坊区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这些集中出现的大宗“不动产”规划有序,见证了中国青铜时代王朝文明的初现,以及绵亘近3000年的中原中心的形成。

  编辑手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是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已经有5000多年历史了。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创造的文字至今仍在使用。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从考古角度看黄河文明包容性

  黄河中下游地区盆地和平原较多,适宜发展农业,古文化的发育繁盛。黄河中游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以从距今约1万年前的李家沟文化开始,建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时代文化等完整的史前文化序列。这一序列在龙山时代晚期涌现出了陶寺、石峁等规模宏大的史前文化城址,到夏商周三代成就了辉煌的青铜文明。黄河下游地区也建立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典型龙山文化的史前文化序列。在大汶口文化晚期之后,这一地区也取得了诸多重要的文明成就。

  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比如说商路型文明,即在贸易过程中兴起的文明,典型的如古希腊文明、西非的马里和桑海等。古希腊文明兴起于爱琴海地区,海洋贸易频繁。对社会成员而言,不是贸易本身多么重要,而是谁能控制从远方得来的东西至关重要。至于生产型文明,以食物生产为关键资源,如秘鲁海岸。这里因为临近秘鲁寒流,鱼类资源丰富,再加上从安第斯山流向太平洋的若干小河谷适合开展灌溉农业,于是形成非常好的生产基础,在有限的区域内生活着较多的人口。对于这个区域而言,控制自己的地盘至关重要。而水利型文明则强调防洪与水利灌溉工程对建设发展国家组织的推动作用,在这类文明中,重大工程的建设过程本身就在不断强化社会组织,包括其复杂性、效率与组织架构。这些都是国家运作的基本条件。这一类文明如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印度河文明与埃及文明。再有一类可以叫作战争型文明,最典型的莫过于草原民族。那里的经济体系不够完善与稳定,相互攻伐已是习惯,社会之中形成抢掠光荣的习俗。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战争制造了阶级,因为打仗,某些人就能够脱颖而出,一个严密高效的社会组织动员体系也因此形成。最后一类就是仪式型文明,这类文明极其强调仪式,把社会中大量的资源投入仪式活动中。玛雅文明可能算是一个典型。

  中原“天下之中”地位的形成

  我们说的中原地区主要指西起今陕西关中、东至豫东开封、南至淮河、北至黄河的区域。自二里头王国始,历二里岗王国、殷墟晚商王国、西周王国、秦汉王朝,以至唐宋,中国历代都城与统治的核心区域皆在中原地区。元、明、清时期,国都虽然不在中原地区,但它们都沿袭二里头王国以迄唐宋王朝在中原地区所形成并发展稳固的基本政治礼仪制度、文化思想及安邦定国之策。

  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国模式

  西方文明起源时,农村与城市之间都是各自独立而分离的。而在中国古代,原始氏族社会的血缘管理在文明社会里依然延续下来了。虽然也出现了城市,但城内的氏族贵族阶层与城外农村里的氏族平民,属于同宗同族同血缘,因此城市与农村是不可分离的,统一在血缘管理共同体之中。此其一。

  中国文化特质与独特道路的史前聚落呈现

  中国早期历史演进路径与世界其他古老文明的历史进程表现出不同的方式。而在这种历史演进路径中,史前中国的祖先崇拜与社会组织的内聚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大文明古国 

  埃及文明  两河文明  印度文明  中华文明

  商周青铜文明的交流互鉴

  青铜器是商周贵族墓葬中最普遍和主要的随葬器物,成为判定墓葬等级和墓主身份族群的重要标准。墓葬情境以外,王朝边域地区地方族群与华夏族群的交融互动中,铜礼器的组合、特色等器用情况不仅会反映出特定族群文化之特性,对于中原王朝势力的进退盈缩亦能起到“晴雨表”的作用。

责任编辑:王宁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