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脱贫成就研究 助力中非人文交流
2021年07月16日 07:1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6日第2209期 作者:记者张娓

  本报讯 (记者张娓)7月6日,“第九届大使讲坛:非洲驻华大使眼中的新疆脱贫成就”在中国非洲研究院举行。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全国政协中非友好小组副组长郭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王灵桂分别致辞。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安东尼奥·恩巴洛,津巴布韦驻华大使马丁·切东多等非洲使节以及纳米比亚的高级外交官分享了对新疆脱贫成就的看法及观点。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主持会议。

  王灵桂指出,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新疆进入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把促进新疆的发展摆在全国更加突出的位置。经过20多年的发展,新疆也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经济社会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具体表现在,新疆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绝对贫困得到了历史性的解决、人权事业发展不断进步、预防性反恐和去极端化成效显著,实现了大稳定、大发展、大繁荣。

  王灵桂表示,新疆的繁荣稳定和发展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有一些人无视新疆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客观事实,不断炒作所谓的新疆问题。事实上,所谓新疆问题并不是什么所谓民族和宗教问题,而是反暴恐、反分裂、去极端化问题。西方某些反华势力炮制所谓新疆问题,其本质是干涉中国内政、破坏中国稳定、遏制中国发展。中国政府在涉疆问题上的立场和政策是一贯明确的,习近平主席指出,涉港、涉疆问题的实质是维护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统一,保护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权利。中方坚决反对任何人、任何势力在中国制造不稳定、分裂和动乱,坚决反对任何国家干涉中国内政。中方捍卫国家主权和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维护新疆发展、稳定、民族团结的决心同样坚定不移。

  郭军指出,新疆的脱贫成就是中国脱贫攻坚战胜利成果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疆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新疆的命运始终与祖国和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当前,新疆经济发展持续向好、人民生活明显改善、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中央支持和全国对口援疆的力度不断加大,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处于历史上最好的繁荣发展时期。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也凝聚着新疆2500多万各族儿女的智慧和汗水。

  前不久,安东尼奥·恩巴洛受邀同30余位驻华大使和外交官实地探访了新疆乌鲁木齐、喀什和阿克苏等地。他说,我亲眼见到,新疆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在安东尼奥·恩巴洛看来,中国政府在依法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方面的出色工作,也为脱贫攻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羡慕。

  马丁·切东多说,通过实地探访,我们看到了新疆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当地所有居民,无论其种族或宗教背景如何,都实现了同等水平的繁荣。各族人民和谐共处,大家都在赞扬中国共产党好。

  非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表示,新疆的繁荣与稳定同中国政府实施精准扶贫政策是密不可分的。我两次访问新疆,亲眼见证了中国的精准扶贫政策帮助新疆人民摆脱了贫困。中国的扶贫之路不仅惠及中国人民,更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非洲国家迫切希望能够学习中国减贫扶贫经验。中非友谊源远流长,相信在中非合作论坛机制框架下,中非合作一定会向更深入领域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新疆研究室主任、新疆智库办公室副主任许建英表示,非洲使节对新疆的访问和考察充分体现了中非双方的深情厚谊,更客观理性地勾勒出新疆真实、客观、繁荣而稳定的面貌。近年来,新疆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改革、对口援疆政策以及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工作,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希望更多非洲人民到新疆进行实地调研和考察,深入了解新疆的繁荣现状,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介绍新疆的扶贫事业。

  中国非洲研究院副院长王林聪在总结中表示,新疆脱贫攻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亿万民众更包括新疆地区人民共同奋斗的成果。摆脱贫困是全球治理最艰巨的任务,中国成功摆脱了贫困,创造了21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奇迹。新疆的繁荣发展为世界减贫、去极端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典型案例。中非两国有着共同的遭遇和经历,也面临着共同的挑战,中非各界特别是学界、智库有责任、有义务共同探索新方法、新渠道,向世界介绍真实的新疆、真正繁荣发展稳定的新疆。

  会议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疆智库共同主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