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大融合”推进乡村振兴
2020年12月02日 10:0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12月2日总第2060期 作者:蔡立彬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新业态

  第一,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实现农村产业兴旺的基本路径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全产业链,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纵向融合延伸产业链。发展种子、农药、肥料、饲料、疫苗、农业机械等产业,采用“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或“无人农场”等生产经营模式,向上延伸产业链;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产品流通与销售、休闲旅游农业等,采用“农业+文化+旅游”等生产经营模式,向下延伸产业链,从而扩展农业产业纵向增值空间。二是横向融合拓宽产业链。引入旅游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横向拓宽农业产业链,使农业扩展到旅游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从而扩展农业产业横向增值空间。三是在空间布局上实现集群集聚。立足区域资源条件、产业发展特色和产业政策导向等因素,促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及相关产业组织在特定区域集聚,形成要素集聚、产业集群等规模化、网络化发展格局,如“一镇一业”“一村一品”。

  第二,农业多功能不断拓展。农业在实现食品保障功能、原料供给功能和就业增收功能等经济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社会文化功能等其他功能,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等方面起到基础性作用,为满足人们多方面需要和价值作出了贡献。农业的各种功能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系统特性。随着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现代农业的发展以及乡村振兴的推进,农业的多方面功能将得到发掘、拓展,从而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浙江“建德果蔬乐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以鲜果采摘为基础,融合亲子娱乐、自然科普、创意农业、农作体验、地方美食、休闲养生、风景观光于一体,成为远近闻名的区域乡村旅游品牌。

  第三,农村新业态不断涌现。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诸方面要素相应地进行新的优化组合,从而呈现出新的农业生产形态,主要包括农产品或服务、农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呈现的新形态。将农业与商业、旅游业、艺术设计、信息技术相融合,有了超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数字农业等新业态。例如,广东省2019年编印了《广东农业公园总体规划(2019—2022年)》和《广东农业公园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体系》,认定了50家广东农业公园,致力于做精做强广东农业公园,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现代农业高质高效发展,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又如,广东“徐闻12221网络直通车”模式,使农产品采购商通过直播间直抵田间地头,促进了菠萝、潮州柑、荔枝、龙眼、杨梅、清远鸡等特色农产品的销售。

  产学研深度融合  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第一,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通过产学研融合,可培养造就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多年来,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开展紧密型产学研合作,成功推进广东省“扬帆计划”创新创业团队——“柠檬精深加工及副产物综合利用科技创新团队”和河源市国柠现代农业研究院的建设。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7年获得农业部批准,成为首批“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积极承担起广州、韶关、清远、梅州、河源、云浮等地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摇篮,为粤东西北欠发达地区培育了大批基层农业人才,为精准扶贫持续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第二,创新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深入推进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实现科技同产业无缝对接,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三农”领域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有利于推进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机械装备的创新与发展。自1998年成为广东省第一批科技特派员起,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授梁红组建科技特派员团队,对接广东省和平县现代农业产业园,潜心于猕猴桃新品种研发和高效栽培技术推广,使和平县猕猴桃种植面积上升到5.2万亩,年产值约4.5亿元。其中,云峰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家家户户依靠猕猴桃产业早已实现了“脱贫摘帽”。

  第三,焕发农业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活力。农业管理体制是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农业管理机制是农业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产学研深度融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与基础,最终又是体制机制创新推动的结果。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就要大力推进农业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形成充满创新活力的农业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  探索乡村振兴新模式

  第一,打造乡村振兴的高精准模式。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动力。当前正处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交汇期和衔接期,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能确保脱贫攻坚的精准推进、高效完成乃至最终胜利,又有利于摸清“三农”领域短板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状况,构建起乡村振兴的高精准模式。

  第二,开启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模式。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到2020年底最终完成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任务之后,我们将跨入后扶贫时代,需要进一步培育长效脱贫机制,持续解决相对贫困问题;需要构建起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模式,持续推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直至乡村的全面振兴。

  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第一,汇聚乡村治理强大合力。在“三农”工作中我们要高度重视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要发挥好广大群众、社会组织、基层党组织的积极作用;通过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汇聚起新时代乡村治理的强大合力,进而取得乡村治理的巨大成效。

  第二,形成乡村治理的新体系。当前各地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积极探索乡村治理的新体系,大力推进网格化管理模式及机制。例如,广州市南沙街成立了城乡社区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在各社区、乡镇设立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配备专职网格员,把网格化服务与社区工作、基层党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村民自治管理体系、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构建乡村治理沟通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塑造乡村法治、德治的有效秩序,进而形成乡村善治的新体系。

  第三,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要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理念转换、动能转换、结构转换、效率转换和环境转换,着力构建乡村振兴的新格局。

  城乡融合发展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第一,形成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当前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依然存在。实际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就是消除“三大差别”的过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质上就是对工农关系、城乡关系的重塑。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时,乡村将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将全面实现。

  第二,构建新的城乡发展布局。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贯彻落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要打破工农差别、城乡差别,促进城乡融合,构建工农共同体、城乡共同体。一是在城乡空间布局上,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统筹城乡发展空间,优化乡村发展布局,切实做到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在生产要素布局上,促进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推动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如劳动力、土地、资本、技术等要素。三是改革破除影响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拆除各类藩篱禁锢。

  第三,建设高层次开放型经济。《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强调,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于2012年、2018年、2020年到广东视察工作,就是要向世界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就要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逐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本文系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产业集群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和政策研究”(2016ZC0164)、广东省研究生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2018SFKC24)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