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国际法创新发展新境界
2019年05月24日 08: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4日第169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5月18—19日,中国国际法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中国70年与国际法的发展:多边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应对”这一主题,展开研讨与交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相关专家学者回顾了70年来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讨论了如何进一步促进国际法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从而不断开创中国国际法创新发展新境界等重要课题。

  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中国国际法学会会长黄进认为,中国是现行国际法的学习者、追随者、适应者,更是维护者、建设者、贡献者。中国遵循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规则和制度,严格履行基于国际条约承担的国际义务,对涉及国际法各个领域的诸多问题表达过自己的观点和立场,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也参与了数以百计的多边国际公约的草拟和制订,并成为诸多国际公约的原始缔约国或参加国,为国际法的编纂和逐步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黄进表示,认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有利于我们敏锐、恰当地把握当下多边主义面临的严峻挑战及其对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探索在新时代如何深化对外开放、打造新型国际关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法问题,有利于开启中国国际法理论与实践创新发展的新征程。

  西北政法大学校长杨宗科表示,国际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行为规范,也是人类共同的话语体系。长期以来,中国积极维护国际法尊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拓展国际法内涵。“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国际法治思想,也对加快构建新的国际秩序、改善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国际法规范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国家交往要以国际法、联合国宪章为依据。世界贸易组织上诉机构前主席张月姣表示,中国涉外法律的完善是对国际经济立法的有力支持。在利用外资方面,中国的法律给亚洲许多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益经验。中国深度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各个委员会的讨论并积极提出自己的方案。中国受益于多边贸易,也是多边贸易、自由贸易的倡导者和贡献者。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开放包容的姿态维护多边主义,这不仅符合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精神,也是独到的创新。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主要机构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对各国提交的案件作出有法律约束力的裁判,或在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请求下提供司法咨询意见。国际法院大法官詹姆斯·克劳福德此前在我国进行学术交流时表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坚持正确义利观,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推动了《巴黎协定》的达成以及该协定的生效。中国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司长贾桂德表示,国际法是国际关系中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在促进世界和平、维护国际秩序、推动全球发展、保证民众人权、实现公平正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推动达成《巴黎协定》,再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中国始终遵守国际社会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决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积极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成为公认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创新发展

  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李鸣表示,随着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现行全球治理体系及相关规则的不合理性愈发凸显,已不能有效应对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各种挑战。因此,完善国际法,提高新兴力量在全球治理规则制定过程中的发言权,是时代的要求。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努力为全球治理提出更多建设性方案。商务部条约法律司副司长李詠箑认为,中国可以通过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增强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单文华提出,满足时代发展要求是国际法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向。要统筹国内法治和国际法治,善用国内规则和国际规则,把我国缔结和参加的国际条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在法律层面处理好国内法与国际法的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刘楠来认为,传统的国际法以国家利益为本位。西方国家长期在国际关系中起主导作用。当某些国家利用自身实力欺压其他国家,国际社会便会出现冲突和动乱。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了国家的范畴,彰显了追求“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精髓。

  改革开放的深化对国际法研究提出了更多新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罗东川表示,最高人民法院的国际商事法庭、涉外海事商事审判和知识产权法庭的工作涉外性非常强,需要加强与国际法学界的理论和实务部门的密切联系。长期以来,最高人民法院得到了中国国际法学界的支持和帮助。在新的历史节点,最高人民法院将积极支持涉外法治专业人才培养,积极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保障和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罗东川提出,国际法理论研究应与国际国内实践相结合,国际法研究机构应与国际国内的国际法实务部门保持密切沟通和交流,以形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双轮驱动”,提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着力打造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国际法理论体系和学术体系,提升我国国际法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国际法产生于国际关系的变革之中,必然不断演变和发展。国际法学者的职责就是要在时代的变革中,思考、研究和规划我们所处时代的国际关系规则及其对未来的影响。黄进表示,繁荣发展国际法理论、创新开展国际法工作,是一项薪火相传、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事业,也是一场接力跑。我们的征程只有开始,没有终点。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中国国际法学界同仁要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在国际法理论研究、国际法人才培养、国际法智库建设、国际法实践创新方面不断探索,努力开创我国国际法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会议由中国国际法学会和西北政法大学共同主办,西北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