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绘亚洲文明新蓝图
2019年05月24日 08: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4日第1699期 作者:本报记者 钟哲

  5月15—22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亚洲47个国家以及域外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和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襄盛举。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习近平主席强调,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

  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受访学者普遍认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为促进亚洲及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相互启迪提供了一个崭新平台,增强了亚洲各国的文化自信。随着亚洲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亚洲智慧、亚洲方案将对全球文明共鉴、经济合作共赢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不断增强亚洲文明自信

  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引领全世界了解了历史上亚洲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以及亚洲先人们开展的文明交流与对话。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代又一代亚洲先民历经岁月洗礼,把生产生活实践镌刻成悠久历史、积淀成深厚文明。璀璨的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史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人类文明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从宗教到哲学、从道德到法律、从文学到绘画、从戏剧到音乐、从城市到乡村,亚洲形成了覆盖广泛的世俗礼仪、写下了传承千年的不朽巨著、留下了精湛深邃的艺术瑰宝、形成了种类多样的制度成果,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文明选择。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

  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党委书记李进峰表示,历经数千年,亚洲文明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人类文明也因亚洲而更加绚烂多姿。古丝绸之路、茶叶之路、香料之路等古老商路,记录着亚洲先人们交往交流的文明对话。如今,“一带一路”“两廊一圈”“欧亚经济联盟”等倡议和构想,拓展了文明交流互鉴的新途径。璀璨的亚洲文明应当自信,也更有增强文明自信的底气。

  在中共上海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看来,亚洲各国在人类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的文明成就,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但近代以来,西方的殖民侵略给亚洲很多国家带来灾难。然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亚洲文明发展正在迎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把握住机遇,亚洲文明将再现历史辉煌,走到人类文明的前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作出历史性贡献。中国是亚洲地区举足轻重的力量。中国致力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发展将为亚洲各国的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同时亚洲各国的发展也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希望通过推动亚洲地区文明交流互鉴,不断增强亚洲各国人民对自身文明的自信,为亚洲文明的发展和振兴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增强亚洲文明自信,有利于推动亚洲国家在文明领域和精神层面增进了解和深化合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谈到,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亚洲文明因多样而多彩,亚洲文明也一直处于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千年之前的古丝绸之路,就已将不同的文明相互联通起来,使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得以丰富和发展。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亚洲国家之间的互联互通更加全面和深入。开展亚洲文明对话,是“一带一路”倡议在实现民心相通方面的自然延伸。增强亚洲文明自信,开展亚洲文明对话,有助于增强亚洲各国的身份认同、文化自信和自我认知,从而在所谓的“西方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甚嚣尘上的喧嚣中,发出来自亚洲文明的正义之声、和谐之声。

  努力把美好期待变为现实

  习近平主席指出,亚洲各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有着相似的历史境遇、相同的梦想追求。面向未来,我们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努力把亚洲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和平安宁的亚洲。维护和平是每个国家都应该肩负起来的责任。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共同繁荣的亚洲。经济发展是文明存续的有力支撑,繁荣富强是国家进步的重要基石。亚洲人民期待一个开放融通的亚洲。亚洲近几十年快速发展,一条十分重要的经验就是敞开大门,主动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是亚洲人民的共同心声。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王灵桂表示,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亚洲各国需要维护和平,传承弘扬各国的文明成果,共同致力于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放是交流的基本前提,是时代的呼唤。亚洲地区文明具有多样性,各国文明应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共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和平安宁是基础,共同繁荣是目标,开放融通是路径。三者互为因果、互为表里,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构成了推进亚洲文明交流互鉴、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方略和蓝图。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所长笪志刚表示,和平安宁让文明交流愈发精彩、文明互鉴愈发丰富。经济繁荣是文明存续的支撑力量。繁荣富强既是亚洲进步的基石,又是各国在民生福祉方面的终极诉求。开放包容才能为亚洲融入经济全球化、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基础。在历史上,亚洲地区既有催生文明发祥的内生动力,也有欣赏和借鉴其他文明的外在活力。增强亚洲文明自信、扩大文明交流与互鉴,则是对亚洲未来宏伟愿景的现实呼应。

  李进峰提出,面向未来,要实现亚洲的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开放融通,亚洲人民就应该把握大势,顺应潮流,团结协作,加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在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陈定定看来,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东方与西方两种文明的对望与分化。当前,世界重心正在发生“东移”。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亚洲国家也正在各自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在交流互鉴中共筑新未来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为此,习近平主席提出四点主张。第一,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第二,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既要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让世界文明百花园群芳竞艳。第三,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第四,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应该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

  “任何文明向前发展,都不可能故步自封、抱残守缺,这是古往今来文明兴衰的规律。”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久雨表示,亚洲文明的整体繁盛程度与各种文明之间的交往程度紧密关联。不同文明在经贸上相互往来、在文化上兼收并蓄、在治理上互鉴互补、在发展上互促互进,这是21世纪亚洲文明的前进方向,也是亚洲文明焕发新生的时代要求。实现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也是当今时代的精神主题与实践主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造福亚洲人民,改善亚洲人民精神面貌与发展面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实践中推进各种文明的生活方式变革,不仅有赖于文明体内部成员的智慧与创造,更需要各种文明之间的协同、合作与互鉴。

  山东大学跨文明对话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述群表示,不同文明对话交流互鉴日益成为世界文明发展的主流。要对话不要对抗、要平等不要歧视、要包容不要排斥,越来越成为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共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召开,顺应了通过对话交流化解矛盾和冲突的历史趋势,必将增强亚洲各国的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未来,亚洲文明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包容性将越来越强。不同文明互相尊重、互相欣赏将成为亚洲文明未来的主旋律和主色调。

  白烨认为,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理念,不仅反映了中国人民“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彰显了中国坚持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坚定信念,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带来了思想启迪,为世界各国实现互利互惠与和平发展凝聚了广泛共识。既讲求参差多样、各美其美,又注重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既是中华文明得以绵延数千年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华文明对于世界文明的独特贡献。

  在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谢阳举看来,文化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文化主体。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建设的支点。亚洲文明应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