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玲:解答时代之问的中国方案
2019年05月23日 08:4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5月23日第1698期 作者:周玲

  2019年5月15日,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共商大计。习近平主席在此次大会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中国愿意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这为破解全球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四大治理困境,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文明交流互鉴体现中国智慧

  习近平主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各种文明在地球上交相辉映,才谱写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史诗。为应对人类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我们需要继续坚持这种交流互鉴。它不应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不是强制的、单一的、单向的,而是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人类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

  近年来,受多重复杂因素的影响,“文明冲突论”的陈词滥调又在暗流涌动,殊不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道理。习近平主席指出,“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人类文明本身并没有什么冲突之说,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实际上忽视了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这种论调是非常荒谬的,影响十分恶劣。文明的繁荣、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生活在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应秉持“天下一家”的理念彼此理解,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夯实人文基础。我们应当警惕光明下的阴影,以对话代替对抗,以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提出“文明自信”,强调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这充分彰显了中国对其他文明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态度。

  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对此,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阐明了四点主张,即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坚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坚持开放包容、互学互鉴,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这四点主张既是消除各种文明之间的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也是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我们应当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理解,共同维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的谦逊态度,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文化差异性不能成为阻碍人类文明交流进步的绊脚石;相反,它更应该符合“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既要让本国文化充满生机,又要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种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创新,才能消解所谓的“文明冲突论”,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注入新动能

  当前,世界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更加严峻。有些国家甚至把自己国内的经济社会问题归咎于经济全球化,否定经济全球化对人类进步的贡献,试图逆时代潮流而行,否定全球合作治理对解决全球问题的贡献,不愿意承担国际责任、提供公共产品。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逐步显现。

  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倡“各国合力推进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中国维持健康、持续、稳健的经济增长,勇立潮头,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致力于维护多边主义,提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用实际行动化解经济全球化“逆风”,尽显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一方面,积极为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等建言献策;另一方面,不断提供“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浸润“中国理念”的国际公共产品。比如,“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尊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规律,丰富了国际经济合作理念和多边主义的内涵,为促进全球经济合作、各国经济共同发展出谋划策,而且搭建了中国经济和相关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一步促进全球治理模式完善创新作出了贡献。我们还主动扩大对外经济交往,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新模式,建设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区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高地,不仅承担着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责任,而且承担着推动高质量发展,打造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增长极的责任。同时,中国不断加强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另外,继续放宽市场准入,一是推进金融、保险、教育、医疗、电信等服务业领域开放,二是修订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法》,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和法律保护。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推进全球治理向世界传递的强大正能量。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中国正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积极做行动派,不做观望者,担当起大国应有的责任,努力为世界经济健康、持续、稳健发展注入新动能。

  体现协和万邦的大国风范

  近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但某些国家基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战略竞争等因素,仍然对中国发展持有怀疑的态度。它们秉承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错误地认为,随着整体综合实力的提升,中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势必会无视合作伙伴的利益和关切。

  然而实际上,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指出的,“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爱好和平、讲信修睦向来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称霸的基因。尽管我们在历史上曾经多次遭受外来入侵,但中国人民在坚决捍卫国家独立和民族利益的前提下,从来不称霸,从来不欺负弱小者。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更是高举和平的旗帜,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承和发扬爱好和平、讲信修睦的民族文化传统,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既符合中国人民的利益,又符合世界人民的利益。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的,“没有和平,冲突不断甚至战火纷飞,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社会稳定、人民往来等都会沦为空谈”。

  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习近平主席从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出发,始终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在处理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问题上,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的外交政策,突出“亲、诚、惠、容”的理念,不管是“搭快车”也好,还是“搭便车”也罢,都欢迎他们和中国一道共同发展。这表明无论是大国强国还是小国弱国,中国都愿意同世界各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拓展友好合作。2019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中法全球治理论坛闭幕式上强调,要“摒弃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思维,摒弃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明确否定了强权政治理念、你输我赢的零和游戏逻辑思维。纵观全球,中国的伙伴关系网络触及世界各个角落,正是因为坚持走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新时代的中国既要扩大朋友圈,也要深耕朋友圈,更是以合作谋和平,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坚持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外交理念,在平等相待、互相信任的基础上继续维护和扩大朋友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下,国家不论大小、强弱、贫富,都有平等参与地区乃至全球安全事务的权利和义务,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不能 “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坚决反对那种盛气凌人、威胁恐吓的霸凌主义和强权政治。

  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摒弃冷战思维,改写零和游戏定律,破解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提供了中国方案,体现了中国协和万邦的大国风范。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远舰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