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0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以下简称“粮农组织”)和世界经济论坛共同发布白皮书《粮食体系转型——国家引领创新之路》,就如何应对全球性风险、创新全球粮食系统,构建更高效、更包容、更具弹性和可持续性的全球粮食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探讨。针对如何更好维护全球粮食系统安全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学者。
利用数据技术加快农业创新
全球粮食系统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接近100亿,仅仅依靠提高粮食生产率,根本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此外,世界各地对土地资源的密集使用和不适当的农作物种植导致生态多样化破坏严重。据白皮书中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约30亿人负担不起健康饮食。新冠肺炎疫情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粮食不安全,对部分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妇女、儿童更是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影响。正如粮农组织首席专家伊斯玛罕·埃洛阿菲(Ismahane Elouafi)所言,全球粮食系统是不可持续的,迫切需要改变。联合国《2019年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将建立可持续的粮食系统和健康的营养模式作为可持续转型的关键切入点。据相关研究统计,这一变革可以为全球每年创造约5.7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
创新是推动全球粮食系统转型和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因素之一。近期的一项研究预测,投资40亿美元用于粮食系统研发可以帮助东亚、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解决饥饿问题,还可以大幅减少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饥饿人数。虽然利用新知识、新技术和数据可以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但是想要创建环境友好型和经济上可持续发展的粮食系统,还需要配合制度创新以及更具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在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农业弹性项目部副研究员泰勒·斐迪南(Tyler Ferdinand)看来,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推动粮食系统转型,改进的方向包括如何促进不同利益相关者建立合作关系,以及积极运用相关数据、知识和技能。同时,他也呼吁,各个国家都应该拿出本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用于与农业相关的研发和创新,这样才能为全球带来更多的环境、社会和经济红利。
多渠道改革全球粮食系统
白皮书中对全球粮食系统创新方法做了系统性分析和总结,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创新全球粮食系统需要保护和尊重所有利益攸关方,特别是弱势群体,保证他们拥有公平参与全球粮食系统决策的权利,这样才能实现粮食体系转型。第二,创新粮食体系的同时,需保证采取的方法有利于自然环境,不损害生物多样性。促进粮食生产系统不能以牺牲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为代价,否则粮食系统无法抵御自然环境带来的冲击,会进一步危害粮食安全性。因此,必须让粮食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协调,才能有利于粮食系统的稳定性。第三,粮食系统创新性改革需要采用更加容易获取的方案,这样才能减少不同地区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差异性。要强调知识共享,减少障碍,让新技术得到更大规模的应用和推广,最终共建全球统一的粮食安全系统。第四,在全球粮食系统改革过程中,开发数字工具、技术和平台,为农民、消费者提供标准化的指导方案。相关参与者也可通过该平台了解农业发展信息,从而跨越信息鸿沟。第五,通过创新资源配置,加速粮食系统成果转化。创新资源配置可以从政策激励措施、金融投资和风险防控工具等方面入手,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加大对农作物深加工,进一步开发农作物经济价值。
世界资源研究所粮食项目研究员杰勒德·波奇(Gerard Pozzi)对本报记者表示,创新性全球粮食系统应从国家、区域层面着手,制定国家级粮食安全战略,鼓励能源、卫生、贸易等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在此基础上,要联合大学、科研机构、初创企业、银行等机构,建立更加广泛的合作网,共同推动以粮食、食品创新为主的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粮食创新体系的投融资机制,保证与粮食相关产品的研究获得资金支持。完善与粮食生产、农业开发相关的监管机制,明确相关研发的道德底线,减轻研发风险。当前,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全球粮食系统也应该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这不仅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增加农产品的营养含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生活需求。此外,还可以加大对网络、社交媒体的利用,为农民、农场主提供最新相关信息,为有能力的企业提供科研创新机遇和资金,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农业领域。最后,可以创建公益数据集群,加强不同国家科研工作者的互联互通,扩大技术、成果的影响力,让弱势群体获得更多的利益。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