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因何而智慧
人人都是超级英雄
2022年01月26日 09: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6日总第2338期 作者:王翔

  从2010年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到“上海2035规划”提出的“卓越的全球城市”,再到 “五个人人”理念的提出(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上海的城市新篇章正在一幕幕地拉开。

  按照“上海2035规划”,上海将向基本建成卓越的全球城市,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目标迈进。毫无疑问,上海已经是一流的全球城市,那么,它又将如何从一流迈向卓越呢?

  误入歧途的智慧城市

  加拿大学者文森特·莫斯可的新著《数字世界的智慧城市》(格致出版社2021年7月版),尽管主题是智慧城市,却对全球城市具有普遍借鉴价值。在向智慧城市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很多城市都有误入歧途的风险。

  缺失的包容性。智慧城市很容易成为一个排他的城市,“许多智慧城市的开发最终帮助了那些最不需要它的人”。例如,硅谷是美国收入不平等程度第三高的地区,那里建立了一种新的“种姓制度”。硅谷有四个等级:科技公司的领袖和投资人;高级白领和中产阶级;零工经济阶层,如网约车司机和快递员;最后是无家可归者。书中反问:我们把城市生活的未来,托付给那些在最富有的国家、最富有的地区建立了相当于种姓制度的人,这是智慧的吗?无独有偶,印度2015年也启动了打造100个智慧城市的计划。然而,这一计划加剧了印度由来已久的不平等问题,大约1/3的智慧城市发生了驱逐穷人的事件。低收入的街区被夷为平地,为现代的、智慧的社区让路。“打造光彩照人的卓越之岛是一回事,而创建真正致力于平等的智慧城市则是另一回事。”

  无力的参与。大公司专注于推广技术、提升效率、节约成本,但是回避了这样的问题:为了谁?为了什么目的?西方多数智慧城市项目要么无视公众,要么认为其参与性只是为了让市民知道个大概。智慧城市专家安东尼·M.汤森说到,对于市政官员来说,看起来智慧往往比实际上智慧更重要,而这种需要让市长和其他官员“投入工程师的怀抱”。在印度几乎所有邦的智慧城市推进过程中,普通人几乎没有机会提出他们的需求,专业的演讲对于普通人来说更是不知所云。新加坡在没有经过公众咨询的情况下,与私营企业签订了几乎在所有地方安装传感器的合同,并且对政府使用数据没有任何限制,“这使得政府能够监控整个城市,从公共场所的垃圾数量到购物中心的人群密度”。

  隐现的技术霸权。“城市是热门的新平台,数字世界渴望从其潜力中获利。”如该书译者所言,一边是渴望控制的城市政府,另一边则是渴望从数据中获利的公司,两者一拍即合,各取所需。作为城市高效运作的代价,市民们付出的是“由前所未有的监控来管理、监督和商品化几乎所有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美国多个州和城市已经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亚马逊总部所在的西雅图决定拆除一批监控摄像头,尽管这些摄像头得到国土安全部和当地警察部门的支持,并且已经在西雅图部署了5年。

  断裂的文化传承。在布隆伯格市长治下的纽约,市政府掉进房地产开发商的圈套,豪华公寓和写字楼将中下阶层赶出曼哈顿,商业化的、取悦游客的粗劣作品,取代了纽约多样化的公共艺术。

  卓越的全球城市是市民的城市

  以上问题的背后均指向一个终极问题:人的中心地位的丧失。城市从市民而不是技术那里获取智慧,城市的各种创举,无论是否使用技术,都应当始于市民、终于市民。

  2021年11月11日,第四届进博会闭幕第二天,上海市民收到来自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的一封感谢信。感谢市民让上海这座城市“更富感召力、更有亲和力、更具全球吸引力”。书中强调,“让城市变得智慧的不是技术,而是人”。真正的智慧城市必须从充满活力的包容度、对公共空间的支持,以及对技术的控制来入手。

  该书作者最推崇的样本是巴塞罗那,因为它致力于尽可能地让市民参与公共生活,并将人的身份置于技术之上,这使得它在全球城市中脱颖而出。数万名市民积极贡献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在政府听证会上、在工会大厅里、在各种大小群众会议和团体里,人们就城市的未来和技术的作用持续进行辩论。通过在合同中设立数据主权、数据公有以及开源和开放许可等条款,巴塞罗那大部分采购项目被中小企业获得,从而避免了“技术供应商的寡头政治”。这样的智慧城市并不是一种对技术的排斥。例如,其智慧街道照明系统可以根据行人的接近度调整亮度,同时部署了空气质量传感器和免费无线网络。与很多城市不同的是,其灯柱上并未部署识别和驱赶流浪汉的系统。

  上海市提出的“以共建为根本动力,以共治为重要方式,以共享为最终目的”,正是以市民为中心的城市的最好注解。《上海市黄浦江苏州河滨水公共空间条例(草案)》的立法过程中就有很多有意思的讨论。例如,是否允许吸烟,是否允许放生,是否允许遛狗、轮滑、跳广场舞,以及是否允许市民捐赠椅子,并刻上已逝的家人或朋友名字以表缅怀之意。上海市司法局副局长罗培新教授提出,“上海这座人民的城市,已然还江于民,允许民众捐建椅子,记下普通人的名字,实为共建、共享、共治的一部分”。

  上海是全球的上海,但首先是市民的上海,也只有市民的上海才能成为全球的上海。就像恩格斯说的:“只有法国才有巴黎,在这个城市里,欧洲的文明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这里汇集了整个欧洲历史的神经纤维,每隔一定的时间,从这里发出震动全世界的电击,这个城市的居民和任何地方的人民不同,他们把追求享乐的热情同从事历史行动的热情结合起来了,这里的居民善于像最讲究的雅典享乐主义者那样地生活,也善于像最勇敢的斯巴达人那样地死去,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阿基比阿德(雅典政治家),又体现了勒奥尼达斯(斯巴达国王);这个城市就像路易·勃朗所说的那样,它真的是世界的心脏和头脑。”

  卓越的全球城市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这里是上海,是令罗素、泰戈尔、杜威等大师流连忘返的地方,爱因斯坦曾在这里掀起相对论的热潮,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曾在这里得到温情的庇护。这里是上海,在星巴克海外首家臻选咖啡烘焙工坊,作为全国首个在商场内开放生产线的咖啡烘焙企业,在因疫情短暂停业之后,用“BE STRONG LIKE COFFEE”(像咖啡一样坚强)的口号宣布复工,也宣告了他们与上海市民共克时艰的决心。这里是上海,在耐克静安邻里体验店,“今朝开始,阿拉就是隔壁邻居了”的标语并不停留于口号。花样繁多的定制化产品,处处可见的“Nike by Jingan”标志,丰富而友好的社群活动,宣告着这家跨国公司试图融入上海的诚意。

  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一个卓越的全球城市,必然根植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这是一首诗,关于生活和远方。这是一幅画,关于艺术和想象。这是一场演出,关于爱情和希望。这是一段乐曲,关于人性之向往。”进博会期间,由上海市委外宣办主办、澎湃新闻承办的上海城市形象资源共享平台“IP Shanghai”上线运行,这段征集素材的宣传语,切中了全球城市的真谛——文化影响力。

  不过,上海距离“卓越”尚有距离。按照同济大学教授唐子来的说法,就全球城市的影响力而言,上海的经济影响力较高,科技影响力次之,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广受认可的“全球城市实力指数”(Global Power City Index)报告亦显示,上海在交通可达性指数与金融指数上得分较高,而在研发指数、文化指数、可居住性指数与环境指数上则得分较低。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城市,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奇迹般从天而降的解决方案,或者一个外太空来的超级英雄。我们都知道,其实并没有超级英雄;但是我们往往忽略了,人人都可以是超级英雄。人与城市是互相成就的,一个卓越的上海把每个人抛给自己,把对未来的责任压在每个人的肩膀上。未来的上海,“建筑是可阅读的,街区是适合漫步的,公园是最宜休憩的,市民是尊法诚信文明的,城市始终是有温度的”,这样一个卓越的、全球的上海,她的命运就掌握在我们每个人手中。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城市大脑研究院)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