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故里看文化传承
2022年01月26日 08:4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1月26日总第2338期 作者:本报记者 曾江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峨眉山下,玻璃江畔,川南小城眉山是苏轼的故乡。1月21日(腊月十九),适逢苏轼诞辰985周年,红梅迎春,蜡梅送香,记者与四川杜甫研究中心的几位师友一起从成都出发,应邀到眉山市参加一场当地重要的新春寿苏民俗活动。“寿苏”指每年腊月十九各地民间为苏轼祝寿的民俗文化活动,记者此行观摩了一场会通雅俗的民俗活动,也走进薪火相传的苏轼研究学术史。40余年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学术机构支持下,巴蜀学人创建中国苏轼研究学会,自此不断推进苏轼研究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深入发展。从“寿苏会”到“苏研会”,巴蜀学人会通雅俗、融贯古今,不断推动苏轼研究与蜀学创新发展,努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会通雅俗“寿苏会”

  三苏祠是苏洵、苏轼、苏辙的专祠。祠内古树扶疏,池塘清幽,翠竹浓荫中布置堂轩亭榭,历代诗人和学者题写的牌匾楹联和碑刻随处可见,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是西蜀文人园林天然疏朗之美的典型代表。

  每年腊月十九,巴蜀乡亲纷纷来到三苏祠,拜祭前贤,传承文化。来祠乡亲都可以在东厢房边领三束菊花,心香一瓣,以祭前贤。“公之遗爱,人心碑镌。公之文章,国宝简编。”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长、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教授周裕锴每年都到眉山参加寿苏活动。作为学人代表,他今年赋诗一首,并在三苏祠式苏轩现场诵读。他在诗中特别强调了苏轼在文学艺术之外的多方面功绩:“议论英发,巨笔如椽。治国纪纲,上书万言。民生为本,道义在肩。出入州郡,赈穷济艰。捕蝗抗洪,筑堤开田。刑赏忠厚,拒贪立廉。”新春在即,周裕锴还在诗中送上祝福:“残腊将尽,新春在前。愿我神州,庆云翔鶱。”

  式苏轩外,蜡梅送香。关于蜡梅名字的由来,正与苏轼有关。三苏祠博物馆青年学者翟晓楠搜寻文献发现,宋末元初方回《瀛奎律髓》记载,元祐年间,苏轼和黄庭坚把黄梅花改名为蜡梅。苏轼《蜡梅一首赠赵景贶》诗写道“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黄庭坚也以蜡梅为题作诗,“蜡梅”应是由苏、黄得名。

  式苏轩遗址考古成果的最新展示,引起大家浓厚兴趣。大门外现场展示考古发掘的宋代水渠遗址,部分出土宋代文物则陈列在轩内。记者了解到,因式苏轩文物库房改造项目建设施工,经前期勘探发现文物遗存,在国家文物局批准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苏祠博物馆、眉山市文物保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于2019年9—11月展开考古发掘,并出土各类可修复的文物共500余件,包括陶器、瓷器、石雕、陶石建筑构件以及铜钱等。根据考古工作进展,可以判定该遗址的年代上限为北宋中晚期,与“三苏”在眉山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这是三苏祠区域内首次发现北宋时期遗存,出土的大量宋代生活常用物品反映了三苏祠区域在宋代时的情况。

  苏轼诞辰日当天,“吾家东坡”文物特展开启,这是三苏祠在新春期间向公众奉上的文化盛宴。三苏祠镇馆之宝——北宋苏轼书《醉翁亭记》拓本也得以首次展出,人们纷纷来祠围观,一饱眼福。据介绍,1959年,三苏纪念馆成立之时,故宫博物院将这件拓本调赠给三苏祠,成为三苏祠镇馆之宝。为办好这次特展,三苏祠又从故宫博物院借展8件《赤壁赋》主题瓷器。以东坡为媒,眉山与故宫开启文化合作新篇,共同擦亮东坡文化名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融贯古今“苏研会”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动态组编印的《文学研究动态》1981年第1期上,刊发了《苏轼学术讨论会简况》。该文由文学所前辈学者吴庚舜撰写,记录了1980年9月在三苏祠举办的首届全国苏轼学术讨论会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的成立情况。根据这份学术资料记载,苏研会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全国各地学术机构的支持下建立的。胡乔木同志1979年10月在成都会见四川学人,提出要加强我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他说道,四川文化史上的杜甫、李白、岑参、苏轼、陆游、黄庭坚等这么多名人无人研究,为适应发展的需要,可以邀请全国知名人士来参加,成立研究这些历史文化名人的学会,出刊物,要搞出研究成果来,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根据胡乔木同志的指导意见,巴蜀学界于1980年先后成立成都杜甫研究学会和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分别在杜甫草堂举办了全国性杜甫研讨会、在三苏祠举办了全国性苏轼研讨会。

  走出三苏祠,回望何绍基题匾的大门,四川杜甫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徐希平回忆自己教古代文学课程时,每年都坚持带学生来三苏祠,使青年学子感受古典文学魅力和前贤精神力量。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王猛表示,自己就是当年的学生之一,并受益于这个传统,学院现在还保留着这一传统——带领古代文学专业的学子到眉山三苏祠以及成都杜甫草堂、江油李白故里等访学熏染。学子们在观竹读碑间潜移默化,形成巴蜀独具一格的文风气质和蜀学传统。

  适逢东坡诞辰日,周裕锴、徐希平、王猛三位学人也在三苏祠合影留念。周裕锴从阐释学视角探讨“苏轼眼中的杜甫”,提出这是“两个伟大灵魂之间的对话”。他认为,苏轼和杜甫两位伟大诗人之间是心灵的碰撞和共鸣,他们穿越了时空,完成了隔代的“对话”。在他看来,研究古代文学的过程也是和古人“对话”的过程,学术要有这样一种“对话”的精神。

  苏轼是“雅俗共赏”的人物,还是会通儒释道思想的“蜀学”大师。前不久,记者采访四川大学教授项楚。年逾八旬的他指着书橱里的苏轼著作线装古籍说:“我喜欢苏轼,学生时代就开始在成都各个古旧书店搜集,陆续把各种版本的苏轼著作配齐全了。”来到眉山,记者再次想起项楚构建会通雅俗、融贯古今的“新蜀学”学术范式,思索“蜀学”与“新蜀学”的对话和承传。

  巴山蜀水孕育了苏轼,而苏轼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成就也浸润着这片大地,滋养丰富着中华文化。

责任编辑:陈静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