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同行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
2021年08月09日 07:4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8月9日第2225期 作者:本报记者 陆航

  “中国共产党关注人类前途命运,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展示了世界第一大执政党的天下情怀。中国将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大道同行,命运与共。同舟共济、守望相助。7月31日,由中国非洲研究院主办、陕西省政府外事办公室协办的“延安精神与中国脱贫”国际研讨会在延安举行。11位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及外交官、非洲留学生代表20余人,同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际教育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机构和高校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立足延安脱贫实践,围绕“延安精神与脱贫攻坚”和“中国脱贫攻坚的世界意义”,解读中国脱贫所蕴含的“中国之治”深刻内涵,以人类社会发展的视域审视中国脱贫攻坚事业成功的世界意义,共同探讨中非如何携手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脱贫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在减贫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宝贵经验,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愿意进一步同非洲各国加强减贫交流合作,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为共同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非洲研究院院长王灵桂表示,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中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目前中国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延安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辉煌篇章,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坚强精神支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延安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振兴奋进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宝贵的思想财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延安精神能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新中国成立以来,正是在延安精神等革命精神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开战,做出不懈努力。延安脱贫就是中国脱贫道路的缩影。王灵桂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消除了绝对贫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延安告别了绝对贫困,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个走绿色发展道路消除贫困的“中国样本”。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延伸状态,这种精神表现在脱贫攻坚中,就是从人民立场出发,从当代中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出发,设计中国脱贫攻坚任务,在实践中成功探索一条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走出贫困、走向富裕。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任晓伟提出,中国共产党人把延安精神与脱贫攻坚任务紧密结合,锻造形成新的精神状态,即“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一精神,既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摆脱贫困是非洲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心的议题,今天的非洲还有上亿人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之下。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不仅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整个非洲大陆及非洲各国树立了学习的榜样。”非洲驻华使团团长、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帕纳充满深情地说,会议前两天他与非洲驻华使节们一起参观访问了延安南沟村、梁家河村、杨家岭及枣园革命旧址,对延安的历史与今天取得的成就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一路的所见所闻让他愈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人间奇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脱贫攻坚放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调共同富裕,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动员全党全国的力量,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非友好小组副组长郭军看来,中国脱贫攻坚没有固定模式,只有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中国与非洲国家是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中国会倾囊相授,把脱贫经验分享给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希望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立足本国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减贫发展道路。

  “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第一个发展中国家,为非洲国家开展减贫事业提供了一个参照模式。自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非合作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改善非洲民生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了丰硕成果,未来中非双方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对中非合作的美好前景充满期待。他介绍,非洲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大量青年人口,但贫困问题突出。非盟一直致力于寻求解决贫困的方案,目前已经提出包括非洲农业综合发展计划、非洲基础设施发展计划在内的系列方案,并将其纳入非盟《2063年议程》的第一个十年计划。同时,非洲还加快推进自贸区建设,通过一体化发展改善非洲经济社会条件。

  自2021年以来,延安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改善脱贫人口生活水平。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赵刚希望陕西以及延安同中国非洲研究院一道,加强与非洲人民的交流与合作,让非洲人民更加了解新时代中国革命老区的发展变化,并积极为推动中非合作交流、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在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郭崇立看来,当前全球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严峻,科学总结中国脱贫攻坚在国际上可复制、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具有一定的紧迫性。“中国脱贫攻坚成功的世界意义,首要表现在强化了世界和平发展新时代的根基,优化了世界的经济版图。”郭崇立认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功经验是国际减贫事业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国向世界贡献的优质公共产品。

  “非洲国家要想向中国学习,必须与中国同行,才能构建更加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马达加斯加留学生宋多喜来到中国10多年了,目前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区攻读博士学位。他一直关注中国的脱贫攻坚进程,很想与自己同胞分享中国发展经验,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成为中国更加亲密的好朋友。

  中国非洲研究院执行院长李新烽在主持开幕式时表示,延安不仅是中国革命根据地,同时也见证了中国伟大变化,参与了中国的重大变革进程。延安精神引领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走向独立解放。很多非洲国家领导人曾拜访延安,学习中国革命的经验。今天,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延安精神,继续引领着中国走向共同富裕,引领着中国开展减贫国际合作。

  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世界各国人民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拥有同一个家园,都是一家人。我们应该彼此理解,扶贫济困,共同为构建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

  “减贫是实现非洲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非洲国家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与借鉴中国经验,立足各自实际,制定发展战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脱贫目标。”作为驻华使节,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安东尼奥·恩巴洛见证了中国脱贫攻坚的胜利。他补充道,中国在致力于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推进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包括非洲国家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龚云提出,中国在坚持独立自主的条件下,为人类创造了一条真正对人民有益的现代化道路。同时,中国共产党通过消除贫困的百年探索,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了破除贫富两极分化难题的社会主义道路。

  毛里塔尼亚驻华大使阿卜杜拉希·维拉利在发言中说,脱贫一直是毛里塔尼亚的奋斗目标。毛里塔尼亚在20世纪60年代取得独立,但前殖民者没有给毛里塔尼亚留下任何财富:没有一公里铁路,没有自来水,没有学校和医院,没有任何基础设施,而且受过教育的民众非常少,因此毛里塔尼亚面临着非常巨大的发展问题。毛中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国一直在国际社会上帮助包括毛里塔尼亚在内的非洲国家实现自身发展。希望未来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非洲与中国实现更加密切的合作。

  中非历来就是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朝文认为,强烈的政治意愿、明确的数字指标、持续的资源投入、精准的帮扶措施、广泛的人力动员,这些都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中国脱贫的成功经验为中非加强交流互鉴注入了新的内容,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特别是中国道路、中国制度、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为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选择。

  “当今世界仍有数亿人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减贫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的扶贫之路为世界减贫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将为世界带来更新的思路。”塞内加尔留学生马婷是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道路桥梁与工程专业2021届本科毕业生。她说,“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道出了基础设施建设在解决贫困问题中的重要性。

  当前,世界形势错综复杂,新冠肺炎疫情、保护主义等因素增加了经济复苏、减少贫困和实现发展的难度。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柴瑜表示,以中非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更应该进一步增强政治互信,加强互学互鉴,推进复工复产,以及“一带一路”合作,从而彰显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强大生命力。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团结合作,是中国外交坚定不移的战略选择。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永远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永远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王灵桂说,在中非友谊发展史上,减贫合作是其中亮丽的篇章,双方在减贫和发展领域方面展开了密切的合作,取得世人瞩目的成就。自2010年开始,中非双方开始合作举办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就广泛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联盟总部期间,双方签署了《中国和非洲联盟加强中非减贫合作纲要》,双方决心加强减贫工作,共同应对贫困挑战。2015年,作为减贫领域的高级别对话平台,中非减贫与发展会议正式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总体框架,标志着中非减贫合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目前,中非减贫合作正在从以政府援助为主向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互动参与合作转型,从农业、医疗卫生等传统领域向人力资源开发合作升级,从双边国别层面向双多边互动减贫合作演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以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度对接,一个具有广泛覆盖性、参与性、包容性的全球合作机制正在形成,这有利于各方有效应对逆全球化和保护主义带来的挑战,平衡全球经济发展格局。

  非洲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从郑和下西洋四访非洲,把古代中非关系推向高峰,谱写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篇章,到今天的中非友好往来,贯穿其中的一根红线就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和平基因。毛里求斯驻华大使王纯万表示,回顾中非关系的漫长发展史,双方基于相似遭遇和共同使命,在过去的岁月里风雨同舟、患难与共,当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非洲人民团结振兴的非洲梦征程上同心同向、守望相助,走出了一条合作共赢之路。期望中非高质量合作共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