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的延安晴空万里,凉风习习。走进杨家岭革命旧址,蓝天绿树间的中央大礼堂古朴大气,历久弥新。鲜红的党旗在大礼堂顶上迎风飘扬,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走过的峥嵘岁月,更见证着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引领人民奔向宏阔发展的美好未来。
7月30日,中国非洲研究院组织的非洲大使延安行活动进入第二天,11位非洲国家驻华大使和外交使团成员以及5位非洲在华留学生上午结束了对梁家河村的探访后,下午继续参观杨家岭、枣园革命旧址。
同心同德 由弱到强
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旧址内,主席台中央悬挂着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上方“在毛泽东的旗帜下胜利前进!”题字呈拱形排列,后墙上“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非洲联盟驻华代表处常驻代表拉赫曼塔拉·奥斯曼对礼堂的内部陈设及其象征意义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一边拍照记录,一边询问。讲解员告诉他,礼堂内部按照中共七大会场原貌陈列,墙上的V型旗座代表着“胜利(victory)”;上面插着24面党旗,象征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24年历程。“同心同德”四个大字是毛泽东亲笔为中共七大题写的主题词,他号召全党要发扬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中共七大实现了团结全党的目标。
“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同心同德、团结一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也应该被传承和发扬。”置身中共七大会址内,纳米比亚驻华大使伊莱亚·乔治·凯亚莫感慨万分。他希望非洲人民能够像中国人民一样团结起来,终止纷争,合作发展,消除贫困,走向小康。
进入中共七大会址,近距离触摸历史,让布基纳法索驻华大使阿达马·孔波雷兴奋不已。他迫不及待地告诉同行的非洲留学生,此次参观是一次精神上的朝圣,自己心潮澎湃。中共七大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路线、纲领和策略,使中国共产党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党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此后,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接续奋斗,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在陕西师范大学就读的贝宁留学生黛安熟练掌握中文,非常热爱中国文化。她为大使们介绍,1945年4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预备会议上的报告中回顾党的历史时说,“我们中国《庄子》上有句话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现在我们还没有‘毕’,已经很大”。这段话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进程。中国文化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进入新时代,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宣示了中国共产党将在实现民族复兴过程中对人类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树立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指导思想
走出中央大礼堂,非洲驻华大使一行走向了坐落于杨家岭革命旧址里的一排排窑洞。自古以来,居住在黄土高原的人们就有利用高原地形凿洞而居的传统。一列列、一排排的窑洞依山而建,点缀在陕北的峁、塬、沟、梁之间。1935年,党中央到达陕北后,星罗棋布的陕北窑洞就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新家。自此,延安的窑洞也成了革命的窑洞、思想的窑洞、精神的窑洞。
来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的故居,看到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简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后,拉赫曼塔拉·奥斯曼感触良多。毛泽东正是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撰写了《新民主主义论》,向全国人民说明了“怎么办,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毛泽东此前还在凤凰山麓李家窑创作了《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其中的《实践论》《矛盾论》是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总结,论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吴家大院的窑洞里,毛泽东创作了《论持久战》,用辩证法分析了中国与日本的基本特点,揭示了中国抗战的基本规律、发展过程,指明了中国抗日的前途。
讲解员介绍,延安时期是中国革命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大发展时期。党中央在延安的十三年,是毛泽东思想逐步走向丰富和成熟的关键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收录的159篇重要著作中,有112篇是在延安时期写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不是一开始就固定成型的,它经历了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1935年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废寝忘食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并对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反思、探索和总结。
“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都离不开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理论的探索以及对革命事业的激情,是中国取得如此成就的秘诀。这些在延安的窑洞中诞生的著作,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照亮了前进的道路。”拉赫曼塔拉·奥斯曼与同行的大使们站在毛泽东和斯特朗1946年谈话的地方分享感受: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创作出大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著作,用以武装干部头脑,指导革命实践,最终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历史使命。
“中国革命成果来之不易。”南苏丹驻华大使昆巴·蒙代表示,通过走访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工作、奋斗过的地方,他深切体会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起符合中国实际的指导思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脱贫迈入小康的关键。今天,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热情和精神依然引领着中国不断前进。
从“为人民服务”到“以人民为中心”
在枣园革命旧址,非洲驻华大使一行参观了中共中央书记处所在地以及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旧居,追寻“为人民服务”的源头。
陪同11位非洲驻华大使一起参观的是刘贵今,首位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获得者。他谈到,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立党兴党强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服务》这篇著作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务》深刻揭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军民关系的真谛。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又提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70多年来,“为人民服务”穿越时空,照亮中国共产党的前进征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再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的无限挚爱。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领导人不仅为中国革命事业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更在实践上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解放,把中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索马里驻华大使阿瓦莱·阿里·库拉内表示,此次参观使他深深感受到,心中装着人民,工作为了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中国之治”的法宝。
“坚持人民立场、人民至上,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将迎来更大成就。”伊莱亚·乔治·凯亚莫告诉记者,纳米比亚与中国有着相似的革命经历,中国与纳米比亚长期以来相互支援,结下了深厚的历史友谊,为纳中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国之治”不仅解决了中国自己的问题,更为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为世界各国的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启发。
“实践是理论之源。”阿达马·孔波雷表示,扎根群众、为人民谋幸福的初衷使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伟大成就的奥秘。几内亚比绍驻华大使安东尼奥·恩巴洛对此表示赞同。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人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中国共产党就干什么。正是因为得到了人民的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
中国大地发生的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为非洲大陆的减贫努力注入了新的活力。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帕纳表示,此次延安之行收获颇丰。中国共产党在面临各种矛盾和困难的情况下,将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以理论指导实践,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路线,并最终取得胜利。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在党的旗帜上,开辟了中国革命和人类历史新纪元;中共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中国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必将从胜利不断走向更大的胜利,创造新的人间奇迹。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