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20余年的发展,公民科学现已成为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一种参与性研究方法。不过,现有的公民科学项目以及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话题及方法的项目较少。有学者提出,虽然公民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尚未成为主流且面临一些挑战,但应加以促进和推广,因为这将有利于丰富科研方法,增强科研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公民科学集中于自然科学领域
公民科学广义上指普通公众积极参与科学研究任务,与科学家合作产出新的科学和社会知识的活动。虽然非专业人士参与科学研究已有数个世纪的历史,但“公民科学”这一术语于20世纪90年代才首次出现并流行起来,后续得到科学、政策、教育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21世纪初期以来,有关公民科学的学术文献大量增加,《科学》《自然》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也呈现过公民科学发展状况。另外,美国公民科学协会、欧洲公民科学协会、澳大利亚公民科学协会等机构相继成立,美国公民科学协会还创立了期刊《公民科学——理论与实践》。
尽管进步显著,但公民科学仍以自然科学为“主战场”,还未在主流人文社会科学中“站稳脚跟”。德国综合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教授阿莱塔·伯恩(Aletta Bonn)等人2016年针对欧洲国家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公民科学项目发生在生命科学和自然科学学科内,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项目仅占11%。
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传播学教授约尔格·马特斯( Matthes)和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管理中心讲师拉菲尔·海斯(Raffael Heiss)认为,公民科学在社会科学中发展较缓是有原因的。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制度化进程开始后,志愿者仍继续收集关于自然现象的数据,并遵循清晰的实证主义路线,即收集关于真实世界中现象的数据,这些数据独立于人类知识而存在。相反,社会科学发源于哲学,聚焦于规范;在理论贡献方面,其科学论述以精英为中心、高度个性化。从这个角度看,社会科学的公众参与空间较小。
此后,应如何收集和分析数据成为社会科学家激烈争论的话题。一些学者主张采用自然主义模型,认为对人类的观察同样可以遵循自然科学原则。这一观点遭到了阐释学传统派学者的质疑,后者认为世界建构于人类感知之上,必须经由阐述过程进行分析。客观性和真实性由此成为社会科学中的争议性概念,而当专业人员无法就基本研究过程达成一致时,公众很难参与其中。
芬兰汉肯经济学院管理与组织系副研究员罗瑞塔·陶吉尼耶尼(Loreta )、奥地利维也纳自然史博物馆馆长兼首席执行官卡特琳·沃兰德(Katrin Vohland)等人2020年在《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公民科学:跨学科研究的力量》。他们采用综合集成方法分析了现有科学文献中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公民科学案例,将研究焦点集中于公民的角色、项目目标和方法、公民在项目中的任务和收获等方面,以期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在公民科学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和潜力。
在这项研究考察公民社会科学的项目中,大部分项目结合了2—3个学科来回答研究问题,因此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但较少涉及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结果显示,人文科学与公民科学之间的联系发展相对落后,但这种联系对身份认同形成、社群建设、知识和技能习得、学术素养的提升有帮助。人文科学研究者将公民科学作为一种工具,而社会科学家则对研究公民科学更感兴趣。
公民社会科学面临三项挑战
陶吉尼耶尼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还难以全面系统地描述公民社会科学和公民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论,因为这个领域尚处于萌芽中。公民社会科学和公民人文科学面临的一个主要挑战是数据质量,不过,越来越多的研究凸显了非专家公民提供的高质量数据的价值。非专家公民和科学家同样作出贡献,也应分享收益、得到回馈。应对这些挑战需要在管理层面投入更多努力,鼓励科学家与非专家公民合作。
马特斯和海斯提出,公民社会科学面临三项关键挑战。第一,动员目标群体有难度。数量充足的参与者以及对他们的动员是公民社会科学项目成功的关键前提之一。自然科学领域内已经有许多爱好者团体,它们是公民科学项目的“完美”目标群体,还有大量科普读物介绍研究目标、方法、结果。公民自然科学项目参与者可以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相同的操作,这使他们感觉自己切实地贡献了非常有用的知识。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则没有这么清晰易懂。事实上,社会科学成果高度依赖于研究背景,而且往往具有争议性,有时甚至难以复制。
第二,数据质量是公民科学的核心挑战,对于公民社会科学而言更是如此。自然科学可以借助技术设备客观地观测研究对象,社会科学对人类观察的依赖程度高得多,而人类观察可能带有偏见。社会科学研究常与政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敏感问题直接相关,特定群体和利益相关方可能增加数据收集中的偏见。因此,为了确保公民社会科学的数据质量,观测过程不宜过于复杂,参与者需要得到清晰的指令和指导,还应让观测过程尽量免受参与者个人特征的影响。
第三,公众在数据生产过程中发挥主动作用,也会涉及数据分享和知识产权、利益冲突等伦理问题。这是因为社会科学与人的关系密切,数据分享的伦理风险远高于自然科学。作为职业科学家,需遵守科研伦理准则,向伦理审查委员会报告自己的研究方法,可目前针对公民科学参与者的伦理标准尚不明确。这些因素阻挠了公民科学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发展。
将公民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
陶吉尼耶尼谈到,公民社会科学近年来出现在跨学科研究的聚光灯下。通过与社会科学家共同创造知识并解决社会、文化、经济及其他方面的问题,公民科学增强了公众对社会科学知识的信任。非专家公民在公民社会科学和公民人文科学中的贡献不尽相同,具体取决于公民个人的兴趣及其在特定研究中的作用。最常见的是非专家公民受邀参与研究的某一个阶段,有时也会参与多个阶段乃至全程。
陶吉尼耶尼和沃兰德等人的研究显示,公民社会科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是由社会需求驱动的。公民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既有传统的文献综述、线上或线下调查、半结构化访谈、焦点小组、内容分析,也有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数字故事、行动研究、社会困境游戏、众包。公民一般通过数字化途径参与研究,也有更直接的方式。社会科学的概念框架则帮助人们增加了信任非专家知识的维度。
公民人文科学的研究问题则较为宏观、抽象,大多使用定量研究方法,例如案例研究、文献综述、内容分析、在线调查、访谈、历史文献研究。公民通过社交网络、社交媒体参与研究。将公民科学引入人文科学的理由是公民也是人文科学的主体,他们能帮助保存重要史料,同时有助于获取那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未出版的资料和关于特定地区的知识。
陶吉尼耶尼谈到,当前,人文社会科学在跨学科公民科学项目中的可见度和辨识度较低,但两者结合起来将在广泛的问题领域释放巨大潜能。如果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思考和跨学科技能得到更好的利用,那么将极大地推动公民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应利用社会科学方法论和技能,来理解公民科学参与者的动机和学习过程,以加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改善项目结果和影响力。
马特斯和海斯表示,公民科学项目在提高创新性、收集大规模数据等方面潜力巨大,有助于解决重要的科学和社会问题,社会科学则能帮助理解各种科学问题中与人类相关的方面。而且,专家访谈、日记研究、经验取样法等一些常用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也适用于公民科学。因此,应鼓励更多科研项目将公民科学与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同时通过试错法学习,使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话题更加“看得见摸得着”。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