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菜世界第一
2021年05月12日 10:0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5月12日第2163期 作者:金岳霖 刘培育

  我在北京的日子长,旧北京是无奇不有的地方。在清华教书的人大部分住在学校,也有一些因种种理由住在城里,我就是住在城里的。下面我先提“食”或“吃馆子”来谈谈。早期馆子不太多,可是有能同时开出几十甚至百多桌酒席的。隆福寺街就有这样一家馆子,名字忘了。前门外大栅栏也有一家。隆福寺的那一家,我在那里吃过饭,不特别好。小馆子却有特别好的,例如前门外的恩承居,再往南一些的春华楼。还有很特别的正阳楼,它是小馆子,但是螃蟹上市时,它似乎有一种优先或甚至垄断权,无论如何,最好的螃蟹就到它那一馆子去了。

  还有一种是小官僚家庭,家里的太太或者姨太太能够做一些很特别的菜,如果你认识或你的朋友认识这一家庭,你可以在他家请客。谭家菜就是这样出名的。

  最后,还有单枪匹马的厨师。林宗孟先生遇难后,他家的厨师失业了。知道他的人不少,还是可以请他做菜。胡适就请他做过菜,地点在北海董事会堂。我在座,很好吃。这位厨师后来一定回福建去了。

  中国菜世界第一,这是毫无问题的。中国菜中很可能是北京菜或在北京的山东菜第一。广东菜、四川菜、福建菜都是各有专长,而又各自成体系的中国菜,能与北京菜媲美。别的地方的菜虽有专长的,可是不成体系,只是独特的菜而已。例如湖南菜中有谭延闿先生的“鸡油冬笋泥”,油少泥多特别好吃。这只是独特的菜而已。湖南的腊肉好吃,并且相当靠得住地好吃,但是我们也不能开出湖南的腊肉席来。所谓“席”,就是请客的主人就当时所请的客,特别是主要的客所考虑到的、最好能起招待作用的一桌菜。席在从前是分等级的。所谓“满汉全席”可能是最高的,余生也晚,没有看见过。除此外,最高的是烧烤席,主菜是烤得焦黄的、无头的、无内脏的、无尾的、一尺左右长的小猪。这个菜的的确确地好吃,可现在又的的确确地不能提倡,这显然是极端地浪费物资。现在主要的席看来是鱼翅席,在50年代或60 年代我所参加过的国宴,差不多都是鱼翅席。在湖南,从前还有次等的席,如海参席、蛏干席。

  我小的时候没有吃过鱼翅,我最讨厌海参,可是话要说回来,北京出名一时的谭家菜中主要之一是焖成溶质的海参,蛏干还不坏。北京馆子里似乎不分什么席,而是用钱来衡量,有一时期8块钱是最低的。

  关于中国菜,有两点我要提出谈谈。首先,它一直是各地方的菜,一个很自然的发展趋势是仍然各自发展下去。我看这是好事,应该鼓励。另一点是现在还没有的,要有意识地创造的比较可以代表全国的中国菜。这不只是汉族的菜而已,而且包括少数民族的特别好菜。有一次,我记得是周扬同志安排的,我们在民族文化宫吃了一大碟烤羊肉,真是美味呀!在外国时,我特别喜欢到土耳其馆子去吃那里的烤羊肉,喝他们所特有的浓咖啡。没想到在文化宫又吃到了那样好的烤羊肉。这里说的只是新疆维吾尔族的好菜之一而已,别的民族一定也有他们的好菜,我们也可以加以推广。这样,人民大会堂的厨师,天长日久之后,在招待各国元首或其他领导人的时候,就能展示出真正代表中国的中国菜。

  回忆录中提到饮食的地方很多,下面还有。这是有理由的,古人曾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本文不提男女,一是因为男女是神圣的事情,不能随意谈;涉及别人,并且异性,也不应随意谈。饮食是大家所关心的,也是大家所经常谈论的。我第一次出国(那时叫“出洋”)后,也和其他青年一样感觉到洋饭难吃,星期六晚上总要到中国饭馆去“过瘾”。可是,吃洋饭不到半年,好些人都长胖了。这就是说味不行,营养还是好的。

  其实,当然也不只是营养而已,英、法、德、意、美的伙食都有专长。比较起来,法国最突出,这里我只提我在巴黎的两次经验。一次是在法国总统府附近的海味馆。在那里我第一次尝到大龙虾的美味,那一次也是所吃到的最大而又嫩的大龙虾。以后我一有机会就吃龙虾,可是没有一次可以和那次媲美。另一次是在圣米歇尔广场吃到马塞的特别菜,名字写不出来,声音读如“布呀贝斯”,这个菜可与四川的鱼头豆腐媲美。德国菜似乎无特长,最可靠的是烤鹅。这个菜到处都有,也到处都可口。英国的早饭很好。有一家很特别的烤牛肉店,客人要牛肉,堂倌就推出一车整个牛来,要你挑选你所要的那些部分的肉。那个馆子的烤牛肉特别好吃。可是,英国人把蔬菜或青菜埋葬在“煮”这一做法中,青菜的好味都没有了。

  我只会吃菜,不会做菜,烹饪这一艺术无法谈论,可是,有些做法我听见厨师说过。西菜的主要做法是烤,中菜的长处很多,但是别于西菜的做法是炒。法国有一种近乎炒的做法,看来不完全是炒。但是有两种蔬菜,法国人做得特别好,一种是生吃,另一种有点像百合似的,一片一片地吃。

  (金岳霖/口述 刘培育/整理)

  (本文摘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大家雅事”丛书之一《金岳霖》)

责任编辑:宗悦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