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五年来文艺评论更加自觉地接续中华文化血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更加自觉地关注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实践、辨析文艺思潮和现象;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得到进一步明确,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走向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文艺的艺术性等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此后,习总书记出席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参加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联组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还先后给内蒙古乌兰牧骑队员回信、给老艺术家牛犇同志写信、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给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年周年发贺信。这些重要文献或直接对文艺工作作出针对性论述,或描绘文艺发展全局以明确文艺评论的战略地位和工作方向,擘画了新时代文艺评论的前进纲领。
五年来,文艺评论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格局更加明晰,内容愈发丰富,风气得到扭转,生态日趋清朗,评论对创作的意义更加凸显。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文艺批评就要褒优贬劣、激浊扬清”“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倡导说真话、讲道理”等重要论述,已成为耳熟能详的“金句”“警句”。其蕴含的丰富学理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也在转化为评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落实和彰显。
以文化自信建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
文艺评论自古有之,我国古代的“诗文评”即为例证。然而,现代意义上的“文艺评论”是在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化转型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从那时起,确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就成为重要的时代课题和文化使命。重温前贤文艺理论评论的经典之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为此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王国维对“古雅”“境界”等传统美学概念的创造性开掘,李长之对“中国文艺复兴”的热切呼唤,俱为明证。近代中国转型是在“欧风美雨”冲击下启动、在“救亡启蒙”的思潮和运动下演进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极大刷新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面貌,直接孕育促成了蔚为大观的左翼文艺思潮。作为一种历史语境,它决定了文艺评论话语的建构必然离不开“中西古今”的文化框架,离不开现代中国国家建构和社会发展的政治诉求,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方向指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的“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批判借鉴现代西方文艺理论,打磨好批评这把‘利器’”,为文艺评论话语体系建构指明了方向。正因为如此,五年来文艺评论更加自觉地接续中华文化血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更加自觉地关注当代中国文艺创作实践、辨析文艺思潮和现象;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标准得到进一步明确,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走向有机统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现实主义美学原则、历史真实与生活真实、文艺的艺术性等重新得到肯定和重视;用中国人的审美评价当代中国文艺创作越来越成为评论界的共识,文艺评论的理论基础、学术支撑和现实关怀更加丰厚,有效推动了话语体系的构建。
在格局新变中壮大文艺评论行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以及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的贺信中,都明确将“文艺评论”与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民间文艺等艺术门类并列,进一步确立了“文艺评论”作为艺术门类或行业的地位,为更加科学地把握其内在格局和运行机理提供了指引。
文艺评论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既要有对艺术的感悟力,也要有较好的“笔头功夫”。高校及科研院所、文联作协系统、文艺类媒体的专业文艺评论家,一直是文艺评论队伍的“三大主力”,在此基础上组建而成的文艺理论评论类专业协会、学会、专委会、论坛等学术团体和行业组织,共同构成了文艺评论的行业版图。与此同时,新文艺群体中文艺评论亚群落日趋壮大,专业性和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升,以网络为媒介的文艺评论自组织蓬勃发展。从文艺评论行业建设和发展史的角度来看,2017年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网络影视评论委员会成立并发布具有行业自律意义的“网络影评人七大公约”,是具有节点和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它表明,网络文艺评论家的主体意识进一步觉醒,自我组织起来,并自觉开展行业建设和行业管理。这预示着网络文艺评论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展示出新时代文艺评论行业体系之格局新变与融合趋势。
由扩容融合而创新文艺评论传播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褒优贬劣,激浊扬清,更加有效地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文艺评论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它不是书斋中的喃喃独语,也不是评论家的内心独白,更不是“故纸堆”或“概念迷宫”里的文字游戏。它必须对现实的文艺创作发挥实质性作用。换言之,文艺评论不仅在于“说”,而在于被“听到”和“听懂”。这决定了文艺评论必须具有传播力和影响力,从而实现有效覆盖和精准抵达。
回顾五年来文艺评论的发展,专业刊物的繁荣是一大亮点,除了历史悠久的文艺评论类报刊外,《中国文艺评论》《中国文学批评》《长江文艺评论》《戏剧与影视评论》等刊物或创办或改版,有力地促进了文艺评论的专业化传播。更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文艺评论传播开辟了新天地。一方面,“中国文艺评论网”等专业性文艺评论新媒体平台快速崛起,为文艺评论家提供了新的网上家园;另一方面,文艺评论类网站和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降低文艺评论发表门槛、扩大文艺评论受众群的同时,让文艺评论的传播更加自主和自觉。而且,网络平台让文艺评论家与读者实现了“点对点”的沟通,“流量”也相应成为评价一篇文艺评论优劣的新标准。虽然这不免带来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以及“流量变现”等负面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其革命性意义更加深远:作为“身份”的文艺评论逐渐淡化,作为“专业能力”的文艺评论则不断崛起。这反过来又必然推动文艺评论传播体系及整体性变革。
当然,还应看到的是,变革创新中的文艺评论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课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增长的时代,面对当前社会林林总总的艺术教育机构,文艺评论如何看待、分析和评估艺术生活化、艺术公共化等新趋势,扩充自己的论域和格局,起到引导大众审美、提升全民族文化素养的作用,无疑是新时代对文艺评论提出的一个重要课题。再如,文艺评论话语体系的建构如何在学术与现实的张力中前行,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文艺创作规律、互联网改造现实世界条件下文艺的深刻变化、文艺如何向人类精神最深处注目并从中汲取力量等课题开展深入研究。又如,“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已经广受批评,但现实中的“红包评论”并未绝迹,对质量低劣的文艺作品的赞扬之声时有耳闻,这就对文艺评论行业自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市场化、网络化而生的文艺评论“增量”与既有格局的磨合和整合、健全文艺评论类学术刊物评价体系、新媒体平台摆脱单纯的“流量”评价,也有待时日。
路遥说过,“处在大变革时代的生活,在其进程中必然充满巨大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不仅要战胜客观世界的各种羁绊,也要战胜我们自身的各种局限”。这不是针对文艺评论讲的,但对理解文艺评论的现状和未来颇有启发。只有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关于文艺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精神,推动文艺评论话语体系、行业体系和传播体系建设,才能实现我国文论传统的“双创”转化,并为人类掌握艺术之真谛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