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为新时代鼓与呼
2019年10月11日 08:3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1日第1791期 作者:杨仪 张慧瑜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在北京揭晓,评奖委员会副主任李敬泽在采访中谈到,本次获奖作品标志着新时代的中国文学从“高原”迈向“高峰”的努力和成就。这正是对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15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发表的重要讲话的回应。时值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五周年,梳理中国文艺的新形态和新问题,厘清时代的新变化和新要求,方能定位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坐标与历史意义,并明确未来中国文艺的责任与方向。

  人民:“剧中人”与“剧作者”

  “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的核心概念——“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党对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问题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对“具体的人”的观照,对人民生存现实的真诚直面,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核心命题。

  与对“具体的人”的关切相对应的,正是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文艺创作的繁荣。2019年茅盾文学奖获奖长篇小说均为现实主义作品,是对文学现实品格的敬重与延续。正如《主角》的作者陕西作家陈彦所言,《主角》的写作是“匍匐在那块大地上的”,而柳青、路遥、陈忠实、贾平凹“都是那块土地的坚守者”。与此同时,影视创作领域近年来也涌现出许多优秀作品,回应着当代公众的社会关切——直面医疗体制问题的《我不是药神》(2018),探讨女性生存困境的《都挺好》(2018)、《送我上青云》(2019),呈现普通家庭社会焦虑的《小欢喜》(2019),聚焦伤痛与救赎的《亲爱的》(2014)、《地久天长》(2019)、《嘉年华》(2017),连通历史伤痕与现代情感的《二十二》(2017)。这些故事呈现了当下中国的多重面相,也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掀起了对相关社会议题的讨论,激发出更多有价值的声音,这也正是文艺创作的社会价值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人民不仅是文艺创作的“剧中人”,也是“剧作者”。市场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正前所未有地释放出巨大的群众文化创造力,网络文学已成为大众文化产业的重要环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上同样活跃着无数身怀绝技的普通人,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这些新的文艺群体和文艺形式的出现,深刻地改变着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面貌,显示出人民作为“剧作者”的巨大能量,同时也对今天的文艺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建立适应时代变化的体制机制,动员和引导作为市场主体、创作主体、传播主体的人民群众,使其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有生力量?这是未来中国文艺需要解答的问题。

  中国:当代精神与传统魅力

  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中所说,我国的文艺和文艺工作,需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在全球秩序重构的今天,重新审视百年来的西方话语体系和文化体系,在开放和包容中构建属于自己的文明叙事,用文艺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经验,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获得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以及海外市场的开拓,不少主旋律题材、主流价值观的影视作品都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国际关注,展现出一个充满自信的当代中国。如电影《战狼1》(2015)、《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中,从武器装备到军事素养都高度现代化的中国军人。电视剧《破冰行动》(2019)中主导全球缉毒网络的中国警察,《流浪地球》(2019)中决意带着地球去流浪的中国孩子和中国父亲,都展现出崛起时代新的中国位置和自我想象。《古田军号》(2019)、《决胜时刻》(2019)等革命题材电影,也以其兼具历史质感和现代品格的人物塑造,赢得了观众的认可。今天,我国影视市场的商业逻辑与主流价值观的内在要求逐渐合流,市场化的文化工业系统与国家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之间形成了配合关系,使主流价值观得以通过大众文化与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其影响力和吸引力。未来,如何进一步提高这些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真正摆脱用西方经验“裁剪中国审美”的桎梏,通过文艺阐发真正具有世界性解释力的中国现代精神和现代方案,是需要更加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通过文艺展现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同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被重新发掘与阐释。在中国初步完成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今天,传统文化成为当代中国人建构自我认同与文化身份的一种方式,并被赋予新的现代价值。《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国家宝藏》等文化类综艺的流行,让高雅的古典艺术重新具有了亲和力与吸引力。《大圣归来》《哪吒》《白蛇:缘起》等国产动画片的崛起,赋予古代神话新的精神内核和现代审美,更以打造与漫威、迪士尼相媲美的“中国神话宇宙”为宏愿。这些植根于中国悠久历史文明“新潮”的文艺创作,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以对“中国故事”的讲述参与到对世界文化的多元重构,也成为凝聚中国人民共同的情感和价值、理想与精神的重要纽带。

  文艺:独立价值与文化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了“当前文艺最突出的问题”是浮躁。这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文艺面临的新的难题。诚然,“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命力”——市场经济极大地解放了文化生产力,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国际文化市场上的竞争,更是推动中国文艺“走出去”的最大动力。但与此同时,文化产业化也带来了文化市场的唯利化和娱乐化,使文艺创作容易受到资本驱动和利润绑架,容易被“流量”“销量”等量化指标肢解。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当文艺成为被消费的商品,成为逐利的工具,便也“沾染了铜臭气”,失去了其独立的价值。

  如何处理好文艺与市场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工作面临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文艺不应成为“市场的奴隶”,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方向”。而应对这一挑战,必须重新回到文艺为人民创作的宗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的“人民”虽然是“具体”的,但“人民”并不因消费时代和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变成单纯的“消费者”或“受众”。近年来,国家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市场化的文化产业与公益性的公共文化服务齐头并进,将文化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城市中出现了更多公益性的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农村地区也有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以政府为主导,调动多元主体,提供惠及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产品。

  要“坚守文艺的审美理想、保持文艺的独立价值”,不仅要处理好市场和文艺的关系,也要处理好党和文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地阐释了这一问题——党和文艺的关系、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都统一于党为人民服务、文艺为人民创作的宗旨。而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也需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坚持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充分讨论、切磋互鉴的宽松氛围。这种良性互动的形成,无疑考验着党和国家文化治理的智慧。必须承认,面对网络文化的崛起,文化生产和消费的新形态出现,我们还缺乏更为有效的管理机制,常常出现管理的缺位和越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既要面对新变化所带来的新风险,又要保障文艺创作的多样性和多元状态。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在新的历史节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寄予了厚望,也为未来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立于全球变局的潮头,举起中国精神之旗帜,发出回应人民与时代的声音,方不愧新时代文艺的历史责任与历史使命。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