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继承与创新中创造精神财富
2019年10月11日 08: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11日第1791期 作者:周星

  随着中国迈向新时代,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令人瞩目,中国的文化艺术同样有着丰厚的成果。新时代是国家发展复兴的“新时代”,是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也是文化发展的“新时代”。“新时代”的文化自然要有新的趋向、新的建设、新的举措、新的方式和新的面貌。对于时代发展而言,文化艺术的“新时代”已经成为日益凸显的重要追求目标。对文化而言,“新时代”是要文化自信力、文化传播力、文化与大众之间的耦合性,体现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因此,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内涵,对文化强国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1.定义价值,即高度认定文艺的意义。习总书记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不从这两个“最”的高度认知文艺,难免看轻而丢失感染人心的文艺特定功能,或听任文艺出现低俗走向而不自知。文艺需要使命感,感染人心,激发人们对于国家民族的内向力。诚如习总书记所言:“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所以,定义文艺价值,正是习总书记高度重视文艺的呈现。

  2.定性标准。文艺的根本在哪里?也就是说文艺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什么?“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实现文艺价值,第一位的是创作作品,而且是无愧时代的作品。不同于其他领域,文艺不能夸夸其谈,“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实干兴邦不仅是经济领域的要求,也是对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在文化层面,要能用充满活力的作品来吸引大众。

  3.定夺高下,即文艺作品创作呈现需要判定高下。无疑,习总书记明确倡导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追求目标,要区分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对“文艺作品高峰”的论述是习总书记对文艺创作要追求高雅和精湛的内在要求,也是文艺回到审美精神的本质追求。这切近现实判断,又有高远要求和期望。

  4.定位人民。在习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中,始终贯穿着对于文艺的主心骨的定位,服务人民,即“为什么人”的方向,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人民艺术家的创作“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这是超越庸俗、攀登高峰的必要条件。中国文艺在追求满足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中国梦”的精神实质上,强化人民的意识至关重要。

  可以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是关于文艺的观念、性质、目标、发展路径、创造性等相关问题的全面设计。如何认识其价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相关对应关系上来确认:高达与通达的关系;横跨历史与定位当下的关系;正向倡导与反向纠偏的关系等。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形成了逻辑上的紧密联系与延伸发展。同时在内容上更体现出通达现实的现代性,即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样注重人民的文艺精神,通达亲近大众生活。其精神上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极其鲜明地呈现出通达现实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都是从历史渊源和时代文化的角度来进行阐释的。尤其是对传统文化历史的尊重,对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强调,更显示了一种历史眼光的高远性。同时,习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的出发点,又是定位于当下文艺发展的得失,以及对存在的问题展开纠偏。从历史上寻找文脉、从现实中寻找它的实践性,同时对于现实中所发生问题的判断和认知,都显示了有关论述的纵横贯穿与针对当下的联系性。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的重要论述定位于社会主义文艺的高标准要求上,以此来看待我们的文艺尤其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精神基点,倡导不断创造文艺高峰。对于文艺在服务大众方面所出现的媚俗以及曲解文艺精神的现象提出批评,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知正向倡导与纠偏结合的辩证性意识。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