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史学100年
2021年07月01日 10: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7月1日第2198期 作者: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与历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思想深邃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史学界人才辈出、成果丰硕,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从1921年到2021年,与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相伴,中国历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和指导下,既响应了时代呼唤,也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转变和大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但在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与中国社会、中国人民结合在一起,互相砥砺、共同进步。

  在革命年代,李大钊等先行者积极介绍、推广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郭沫若、吕振羽、翦伯赞、侯外庐、范文澜等史家用唯物史观认识和分析中国社会性质,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学理支撑,为当代中国历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进入了兴盛期,“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中国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和“汉民族形成问题”等学术大讨论展现出中国史学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繁荣。改革开放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断丰富发展完善,屡有创获,硕果累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已经成为历史学界的时代任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有鉴于此,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推出这期“特别策划”,作为向党的百年华诞的献礼。

  始终坚持和高扬唯物史观理论旗帜

  道路决定命运,旗帜引领方向。近代以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革表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实行什么样的社会制度,走在什么样的社会发展道路上,决定该国家该民族的生存样式和未来命运。社会发展道路、社会制度选择,绝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源于人们(主要是政党)的理论设计,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举什么旗,就走什么路。旗帜的指向,就是人们实践深化的方向。在历史观、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上,坚持唯物史观还是唯心史观,抑或是其他史观,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坚持科学的历史观、正确的社会观和科学方法的重要分水岭。

  从传统走向新时代的中国史学

  20世纪初,中国大地风云变幻,天翻地覆。1911年辛亥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些重大事件表明中华民族在近代世界大变局中的伟大觉醒。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奋斗,走向一个新时代。中国史学基于时代呼唤和文化选择,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应运而生。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素重历史学习、历史思维、历史借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历史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这些论述,不仅集中体现了他对历史与历史科学的深刻思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转化为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政治实践。

  毛泽东与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方法的确立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史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曾经长期居于统治地位。历史唯心主义把社会现象及其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归结为精神因素,把历史人物的思想动机和某些杰出人物的主观意志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毛泽东对于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贡献,就是确立了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

  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百年回望

  史学理论涉及对历史学宏观性、系统性、规律性认识的深层次探讨,在历史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站在中国发展的新的时代方位,回望百年来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中国史学理论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发展新时代的史学,担负起构建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时代使命。

  唯物史观引领百年古史研究取得丰硕成果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史学传统。以司马迁《史记》为开端的历代“正史”,记载了从五帝时代、夏商周直至明清的完整发展过程。然而,这部中国古代史,只不过是改朝换代、世系沿革的帝王兴衰史;至于夏商以前的上古史,更是笼罩在神话传说的层层迷雾之中。科学意义的中国古史研究,有待于现代化背景下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的指导,有待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范文澜中国通史研究的风格

  范文澜先生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书香世家,幼时曾在秋瑾创建的大通学堂学习。大学期间接受了严格的国学研究训练,熟知各种经史典籍,毕业后致力于国学研究。后投身革命运动,运用唯物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历史,揭示历史问题的本质,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研究的成就与贡献

  侯外庐《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从酝酿写作至今已近80年了。综观这80年的史学历程,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由产生、发展到确立的根本变革,以及《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在古代社会研究中颇具生命力的理论贡献。

  百年近代史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从自己传统文化资源武器库中找不到可以抵御的思想武器,只得“被迫从帝国主义的老家即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武器库中学来了进化论、天赋人权论”等,但也“终归于失败,宣告破产了”。20世纪20年代之际,“中国人学得了一样新的东西,这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随着马克思主义及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和落地生根,“中国改换了方向”。由此,中国历史学以及近代史研究也发生了历史性转变。回溯历史并深刻体悟唯物史观的深度影响,对于新时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再出发,具有重要意义。

  系统性构建“四史”研究的学理基础

  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指导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由理想变为现实,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形成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以上总称为“四史”,彼此融合发展、一体向前推进。坚持正确历史观,树立正确党史观,深化和拓展“四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深刻揭示“四史”蕴含的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逻辑,为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宣传教育提供了深厚学理基础。

  新时代如何加强“四史”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学习历史,多次强调要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当下,在全国喜迎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再次要求全党、全国人民开展党史学习,要求全党、全国人民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要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明确提出了“四史”学习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作为史学研究工作者,深感肩负的责任和担当。我们应加强“四史”研究,夯实“四史”教育基础,在“四史”学习教育活动中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世界古代史研究发出中国声音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了解古代世界的历史。总体上看,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对古代世界的认识是相当有限的。作为一个学科,世界古代史与新中国的发展历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世界古代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世界近代史研究枝繁叶茂

  世界近代史与世界史整体一样,在中国是一个年轻学科,而且是外来学科。百年来,世界近代史经历了形成、成长和蓬勃发展的过程,迄今已经枝繁叶茂。但发展的过程仍在持续,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与时偕行

  中世纪在世界历史上具有特别地位,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多诞生于中古时代。世界各大文化圈也在中古时代最终定型。中古时代,东方先进、西欧落后。16—17世纪,双方却开始对换位置。这一变化的根源须追溯至此前几百年。20世纪上半叶,中国对世界中世纪史的研究尚未展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世纪史研究开始起步,探讨的多是历史基本问题。改革开放后,中世纪史领域真正进入研究阶段,逐渐凝练出学术特色。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