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科学有序恢复体育赛事和活动推动体育行业复工复产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科学布局体育赛事和活动的恢复工作,为重启全民健身赛事提供重要指引。如何全面重启全民健身赛事,成为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文化活动需求的重要课题。
全民健身赛事重启面临多重困难
随着体育产业和全民健身受到国家层面的重视,群众健身锻炼和体育消费持续提升,全民健身赛事获得一定发展。据《2017年中国体育消费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7年各地足协共举办赛事约30万场,带动消费超过360亿元;全国举办马拉松规模赛事共1102场,预计2020年产业规模将达1200亿元;皮划艇全年赛事带动消费额达3000万元以上,摩托艇全年赛事带动消费额达30亿元以上。然而受疫情影响,体育赛事产业遭受重创。2020年的许多赛事停办或延期,给体育赛事产业发展带来巨大考验。当前,体育赛事产业复工复产稳步推进,但大量赛事前期投入成本无法收回,陷入巨额支出、鲜有营收的窘境。
全民健身赛事的经营主体多是业务单一、经营经验不足、资金储备有限、抗风险能力不足的新创企业或小微企业。由于各项全民健身赛事尚没全面恢复,前期投入成本很难收回,且新业务无法开展,办赛主体企业面临极大的不确定性和巨大的财务风险。即使各项全民健身赛事全面恢复,赛事扎堆举办也会带来观众分流与赞助分流的情况。这不仅会降低办赛主体的营业收入,也可能造成恶性竞争,导致办赛主体经营压力增大。
为预防举办赛事带来的聚集性风险,体育赛事主管部门必须及时、全面地掌握赛事举办信息,跟进赛事发展动态,以制定风险预案,这使得赛事监管难度增加。另外,由于体育赛事监管主要依靠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手段,较少运用黑名单、信用监管等以大数据为依托的新兴监管手段,导致地方体育管理部门与办赛主体间信息不对称现象出现。还存在赛事被投诉或曝光后,个别地方体育管理部门才知道举办过该赛事的情况。
抓住发展新机遇
全民健身赛事具备良好发展基础和空间。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李建明9月2日在国务院政策吹风会上表示,预计到203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能够达到6.3亿以上,我国体育产业总量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将达到4%,能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这表明,人民群众不仅认识到健身运动的重要性,更愿意身体力行,主动将健身运动纳入日常生活,也更愿意为运动爱好和健康消费买单。
系列政策措施助力全民健身赛事有序恢复。2020年4月,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目录》,为之后线上体育赛事活动的全面发展起到引导作用。7月,国家体育总局印发的方案明确指出,要采取预约、限流等方式有序、全面开放各类体育设施,开展群众健身活动和小型分散的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随后,各地方体育局就推进体育赛事发布了地方指引。这些政策为当前全民健身赛事走出困境带来了机会。
“互联网+全民健身体育赛事”融合发展带来新机遇。疫情期间,全民健身活动主要表现为在智能手机和其他终端上观看或参与网络赛事。这不仅加快了体育赛事的“上网”速度,还带来了传统体育项目线上竞演的新契机。目前,全民健身活动与赛事还将面临诸多考验。而率先搭建网络赛事平台的赛事组织机构,有机会成为行业新发展趋势的领头羊,抓住“互联网+全民健身体育赛事”的融合发展机遇。
多举措化危为机
第一,要构建多部门联动机制。疫情防控工作取得的成效,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政府的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当前,我们应充分发挥制度优势,进一步提升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构建多部门联动的赛事管控机制。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协调功能,科学、合理、主动调动社会力量,构建国家、省市、县区、乡镇、社区(村落)层层相扣的纵向体育赛事管理网络。同时,建立由卫生、交通、财政、安保、科研等多部门联动的横向协同赛事管理机制,全方位确保赛事有序进行。
第二,要强化赛前风险评估。地方政府、赛事主办方、赛事执行方等主体应通力合作、各司其职、勇于担当,与疫情防控机构、卫生部门联合成立赛事安全评估机构,并在赛前对赛事活动风险、赛区安全进行评估,强化赛前、赛中、赛后等各环节的风险识别与管理。要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关于疫情期间体育赛事活动工作指导的相关规定,坚持“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按照“一赛事一方案”的要求,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
第三,要加强赛事监管力度。将大数据分析引入全民健身活动中,这对于疫情防控和保障赛事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赛事组织方、组委会、赞助商、社会公益组织等相关方应相互配合,科学调配人力、物力、财力,优化赛事安排。在赛前、赛中和赛后各个环节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监管,确保赛事组织者、运动员、群众的健康安全。另一方面,应依托移动通信技术,分析与监控人员流动情况,及时做好消息推送、位置记录等工作,提高赛事工作人员和参与民众的安全防护意识,确保各项全民健身赛事的安全、有序进行。
第四,要创新赛事传播途径。运用互联网、5G、VR虚拟等技术,实现直播方式、镜头视角、转播方法的融合,并选择与之相适应的解说方法、营销策略,这是创新赛事传播方式的重要途径。例如,2020年珠峰测量活动中,央视多路直播镜头模式,为在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中创新传播方式、提升观感体验提供了启发。
第五,要优化赛事组织。线上、线下协同举办体育赛事,是创新性尝试。线上赛事可借助互联网、物联网、5G技术,运用智能App、VR和AR等新兴科技手段,提升体验感、安全性及公正性,同时还可以突破地域空间限制,满足民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参加比赛的需求。线下赛事要综合评估举办场所的疫情风险、防控压力、接待能力和组织水平,采取预约、限流、空场比赛等形式,避免人员大范围集聚。
第六,要完善赛事安排。体育赛事重启之后,全民健身体育赛事可能出现扎堆举办的情况。因此,全民健身赛事举办单位应做好创新赛事产品、优化赛事安排的工作,积极寻找该行业新的突破口。要在人才储备、产品开发等层面蓄力,提前谋划,调整并聚焦发力方向,同时警惕因赛事集中举办而带来产品严重同质化、赛事资源拥堵等问题。
总之,全民健身赛事的利益相关方应该深入思考赛事重启面临的危机,未雨绸缪,准确把握新的发展机遇,真正做到化危为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长三角户外运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研究”(19BTY060)、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科研重点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山地户外运动资源开发路径及政策支持研究”(CMA2019-A-B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学报编辑部;常州大学体育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