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2020年05月20日 03:4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5月20日第1929期 作者:赵杰宏

  大学生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高校思政课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的讲话与指示纳入教学并深入贯彻,既有助于大学生对事关疫情的国内外事件作出正确判断,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坚定的中国立场与广阔的国际视野。

  首先,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的重要论述纳入思政课教学中。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把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多次发表重要讲话。高校思政课统编教材要将这些讲话纳入其中,并在不同课程中予以体现。在2020年3月26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际社会最需要的是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团结应对,全面加强国际合作,凝聚起战胜疫情强大合力,携手赢得这场人类同重大传染性疾病的斗争。”其后,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16日第8期《求是》的题为《团结合作是国际社会战胜疫情最有力武器》的文章中强调:“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唯有团结协作、携手应对,国际社会才能战胜疫情,维护人类共同家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中国同国际社会携手抗击疫情的坚定决心与推动抗击疫情国际合作的大国担当,这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诠释。因此,高校思政课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的时候,依据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教材之外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述也要纳入教学内容中,与教材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容有机融合。

  其次,五门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上要各有侧重。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不仅高度关注并积极讨论疫情,也对人类命运更加关切。作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思政课,在教学内容中加入与疫情相关的重要事件并正确剖析,不仅有利于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也有利于澄清因疫情给大学生带来的思想困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五门思政课尽管教学内容都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但每门课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目标不一样,因此,在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学内容上要各有侧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于价值观教育,讲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使中华民族重精神的优秀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国近代史纲要》侧重于历史观教育,让大学生在古与今的历史维度里,了解中国共产党建党、建设过程中对人类命运的探索与奋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侧重于思想底蕴教育,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基础,廓清其与资本主义全球化之间的根本区别。《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侧重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育,分析我国在抗击疫情中的种种做法,彰显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大学生投身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势与政策》侧重于理论的时效性教育,通过国内外重要事件,让大学生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世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再次,大学生要有坚定的中国立场与广阔的国际视野。疫情的全球蔓延证明世界各国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应同心协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针对污名化中国的事件,大学生要有坚定的中国立场,否则会出现模糊甚至错误的观点。我们对污名化事件要予以坚决回击,强调中国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维护人类健康安全付出巨大牺牲,得到国际社会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因此,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坚定捍卫国家利益是大学生应有的立场。同时,大学生也要认识到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合作共赢才是时代潮流,个别的逆潮流行为无法阻碍中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与全面发展的贡献者。大学生只有具有这样的国际视野,才能全面、客观、理性地评价我国被污名化的同时仍然向他国援派医护人员、分享抗疫经验、提供物资设备等现象,才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追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关系各国的利益,更关乎到人类的前途与命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可缺少,全球疫情防控实践已经说明了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重要性。在高校思政课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的重要论述纳入教学并深入贯彻,既能展现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与政治性,又能增强其亲和力与说服力。

  (作者单位:常熟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