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研究的波兰进路
—— 访西安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
2024年02月29日 14:5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9日第2842期 作者:国思言

  自区域国别学正式成为交叉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后,中国学术界不断推动区域国别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其中,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不断发力,为构建我国区域国别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力量。近日,本报专访了西安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主任姬文刚教授。他表示,中国的波兰研究既是区域国别学研究方阵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东欧区域国别研究中的典型研究对象。几十年来,波兰研究在中国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当前,学术界唯有对波兰研究在深度、广度、高度上继续发力,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立体的学术波兰,一个厚重的、可敬的、多彩的人文波兰才会呈现在世人眼前。

  《中国社会科学报》:西安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成立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姬文刚:西安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成立于2017年6月,是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成立并经教育部备案的国别和区域研究中心。波兰研究中心依托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东欧语种优势(目前已开设波兰语、匈牙利语、捷克语、罗马尼亚语、希腊语),发挥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专业特长,围绕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重大问题,重点在冷战东欧史,中东欧政治、外交与安全,中国—中东欧地方合作,波兰国别问题等方向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以打造致力于服务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中波双边关系发展和陕西省对欧开放为学术关怀的高校类人文社会科学智库。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谈谈波兰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在学术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姬文刚:自2021年以来,在科学研究上,中心成员发表论著二十余篇(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交部、教育部、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十余项。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西部论坛”已连续举办三届,中东欧研究的学术品牌渐具雏形。在人才培养方面,国际关系与区域研究硕士研究生开始招生,其中,中东欧研究被明确列为研究方向。2023年10月,首期赴波兰交换的5名学生抵达华沙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可以说,中心逐渐探索出“民心相通为首要、区域国别在地化、田野调查第一线”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新路径与新模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能否介绍一下目前国内波兰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姬文刚:中国的波兰研究几乎涵盖了绝大多数的学科范畴,并在部分学科中形成了一定的研究体系。关于波兰的综合性介绍方面,已有多册综合类出版物,旨在对波兰的基本国情进行介绍。在具体学科方面,成果则多集中于政治学、历史学、语言文学中。在政治学方面,学术界主要关注政治转型、政党政治、外交等方面。在政党政治与政治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波兰的政党光谱已有全面的认知,部分研究波兰政党的专著已经出版。

  近年来,国内波兰研究呈现出多样性特征。学者们逐渐从介绍波兰外交政策发展到借助理论框架进行学术分析阶段。在历史学方面,《波兰通史》《哥穆尔卡评传》以及《波兰战后的三次危机》等多部学术著作出版,成为波兰国别史研究的奠基之作、经典教材和权威读物。目前,国内波兰历史研究多集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社会主义时期。在语言文学方面,一些学者不但译介、编著了波兰系列文学作品,而且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波兰语言教学的优秀青年教师,活跃在全国开设波兰语专业的15所高校(据不完全统计)的课堂教学中。

  《中国社会科学报》:目前国内其他波兰研究平台的发展情况如何?

  姬文刚:近年来,中国从事波兰研究的机构、人员在不断增加和优化整合。机构方面,当前国内已有6所专门的波兰研究中心,分别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四川大学波兰与中东欧问题研究中心、西安外国语大学波兰研究中心、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波兰研究中心、东北大学波兰研究中心、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波兰研究中心。此外,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均是波兰研究的重要机构。其中,北京大学在波兰及中东欧研究方面的硕博人才培养上硕果累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在波兰及中东欧研究方面的基础研究上接续传承,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在波兰及中东欧研究方面的对策研究上开拓创新。就研究人员而言,几代学人接力深耕。程人乾、刘祖熙、刘邦义等学者在波兰历史方面的研究,为后续的波兰全方位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以郭增鳞、朱晓中、孔寒冰、孔田平、杨烨、王志连、高歌等为代表的学者对波兰转型问题有着深刻的洞见。以易丽君、赵刚、茅银辉、李怡楠等为代表的学者则主要聚焦波兰文学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随着波兰政治局势的发展与国际形势的变化,学者们关注的范围不断拓宽,新生代波兰研究力量正在涌现,他们聚焦的议题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下的中波关系、转型与一体化、政党政治、外交与安全研究、中波高等教育合作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认为,未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者在波兰研究方面的使命和着力点是什么?

  姬文刚:总的来说,我国的波兰研究具有一定的时代性。随着波兰国情与国际局势的变化,不同时期国内波兰研究所关注的话题和重点各有不同。时至今日,中国的波兰研究已初具规模,涵盖学科范围不断拓宽,研究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是中东欧国别研究的典范之一。在世界格局不断分化重组、中东欧地缘政治激烈变动以及中国与波兰的多层级伙伴关系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波兰研究任重而道远。对于从事波兰研究的研究者而言,未来能否建立起“波兰问题为体,波兰语为用”的意识,能否真正运用文学、历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民族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交叉产出高质量成果,能否以波兰研究切实推动中波双边关系、中国—中东欧国家跨区域合作机制、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又好又快健康发展,都是亟待解决的学术使命。

  (国思言/整理)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