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2024年02月29日 14: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2月29日第2842期 作者:殷乐

  自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以来,中国媒体融合持续向纵深发展,迈向全面创新的新阶段。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2023年,“扎实推进媒体深度融合”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媒体融合发展不仅是一场媒介变革、行业变革,而且是信息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嵌入,媒体融合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在数智时代,以媒体为核心的融合思维开始向以用户为核心的融合思维倾斜,智能技术不断赋能和深入媒体融合发展的全链条、全过程,媒体融合的数智化基础设施逐渐形成,主流舆论在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中形成数智驱动、内外联动的新格局。

  以用户为核心的媒体融合实践

  以用户为核心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首先,党的二十大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媒体融合发展进程中以用户为核心展开的媒体实践,正是以人民为导向的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一种诠释。其次,数字、智能技术加深了用户对智能设备和移动终端的依赖程度,根据“2022年中国网民的媒体融合认知调查”显示,受访网民的“智能手机/功能手机”拥有率高达96.7%。这也从侧面揭示出,技术改变用户信息接收的习惯,也影响了媒体融合实践的关注点。最后,就媒体融合实践的本质逻辑来看,它具有一定的用户特质,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围绕用户而展开,目的是为他们提供更便利的服务。同时,用户对于媒体融合发展整体持积极乐观的态度。这表明,以用户为核心有利于媒体融合发展。

  以用户为核心展开媒体融合实践的关键词是建设性和服务。媒体融合的建设性实践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用户为导向,制作正向、积极的高质量融媒产品,关键在于内容的建设性。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报道过程中,还是在融媒产品的制作中,都要将建设性理念融入其中,不仅要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以积极的、正面的报道模式进行新闻报道,起到正向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还要借助智能技术提升产品内容的品质,其中包括制作的精良和寓意的深刻。二是充分调动用户的参与感,积极接纳他们参与传播活动。数智技术在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也打破了用户与媒体之间的壁垒,用户有了更便捷的渠道和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信息传播活动中,表达观点、意见和建议。

  媒体融合的服务实践主要体现在信息服务、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在信息服务方面,媒体融合可以实现精准的内容推送。媒体融合通过“大屏”或“小屏”等多端口、多平台为用户推送信息,不仅可以使信息传递更加准确、及时,提升媒体公信力,还能针对不同人群和不同兴趣爱好的群体进行内容推送,增强用户黏性,实现以用户为导向的信息服务。

  在政务服务方面,“媒体+政务+服务”成为主要融合实践,其关键在于为用户提供更为便利的与政务相关的服务,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搭建起互通的桥梁。在此过程中,县级融媒体的架设开拓了基层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渠道,打通了基层政务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指明了媒体融合公共服务实践的方向。这要求媒体融合实践要跳脱出媒体视角,转而聚焦用户需求,从城市、社区等生活的方方面面把握定位,通过融合整体社会资源,突破主流媒体专注于发布新闻信息的传统思路,建立线上和线下连接、现实和虚拟互动、资源与空间联动的公共服务体系。

  打造媒体融合的数智化基础设施

  媒体融合的数智化基础设施是指以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为支撑而形成的一种技术基础设施或智能基础设施,是媒体深度融合的技术基点。2020年,国家明确提出将人工智能作为“新基建”重要一环。

  当前,媒体融合实践中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具体呈现在传播场景、传播方式和传播生态三个方面。从传播场景来看,在当前技术发展阶段,音视频深刻改变着用户的行为习惯,“永久在线”转向“永久在场”,智能媒体融合实践过程中视听传播场景化成为新常态。一方面,视听媒介的陪伴性凸显,网络视频覆盖了人们工作与生活的全时段、全场景,而主流媒体也将内容精准匹配到不同时段,用户与内容形成强连接。另一方面,视听媒体平台呈现交错性,以媒介场景融合与互动构建人、媒介、社会的多维融合基础设施。其中,“短视频+直播”“短视频+电商”“短视频+政务”“短视频+社交”“短视频+知识”等形式的出现,双向拓展了传统视听媒体与短视频的功能属性,即从信息功能、娱乐功能转向工具化、知识化与社会化功能。

  从传播方式来看,AIGC已经被多数主流媒体作为媒体融合的基础设施纳入顶层设计和新闻实践中。一方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社等中央级媒体开始围绕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搭建平台并制定行业标准,为AIGC技术在传媒领域的规范化与规模化应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AIGC已经在内容采编、内容审核、内容播出等多个生产链中拓展,以人机交互方式来创新生产内容。可以预见的是,AI、虚拟数字人等将加速媒介的生成式转型,重建媒体融合的实践路径。

  从传播生态的形成来看,“智能+”生态的形成意味着媒体融合的数智化基础设施的完善。首先,“有线+5G”为媒体融合赋能。截至2022年底,我国累计建成并开通5G基站231.2万个,在持续深化地级市城区覆盖的同时,逐步按需向乡镇和农村地区延伸。在此基础上,广电网络初步形成“有线+5G”融合发展新格局。其次,媒体智能中台成为媒体融合新平台。目前,《人民日报》、央视、新华社、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南方报业集团等主流媒体先后建设了媒体智能中台或数据中台,同时“媒体+企业”也成为全媒体智能中台建设的主要合作模式,百度、阿里、腾讯、华为等技术企业纷纷为智能融合助力。

  数智化基础设施的形成促使媒体融合实践取得良好效果。一是数字沉浸和虚实融合的体验式文化消费成为主流,商品生产、流通、销售与支付等全链条数据化的“新零售”模式和数字藏品等新的消费模式和消费场景开始出现。二是促进基层传播体系建设,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一方面,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促使智能媒体广泛应用到应急广播、网络政务、智慧社区等多个方面,形成“智能媒体+社会治理”新模式。另一方面,以媒体融合为基础的基层信息传播格局已基本形成,在社会治理中的应用日臻成熟。

  融通中外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还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面对媒体融合数智化基础设施逐渐形成的新契机,以深度融合推动内宣外宣叙事体系创新,重塑主流舆论格局也是当前媒体融合实践的重要步骤。

  创新内宣叙事体系是数智时代媒体融合的特色实践。首先,在深度融合进程中,一些地方特色的资源和文化得以充分挖掘,为媒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其次,在深度融合的驱动下,地方媒体纷纷建立国际传播中心,同时从省级到市级、县级设立分中心,开展相关活动。一方面,根据各地的特色资源形成自有定位,将地方融媒体纳入国家战略体系中。另一方面,与各级媒体协同参与国际传播,从国家战略、城市形象、企业形象与全民传播不同层面发挥融合优势。

  以深度融合推动国际传播方式转变是媒体融合的特色实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内主流媒体海外传播影响力不断提升,由众多影响力较大的头部账号形成海外社交平台矩阵,海外用户触达率较高,传播效果突出。同时,在国际新闻报道中,新媒体和融合报道已经成为主流媒体的主要选择。二是将融合思维运用到外宣叙事方式上,聚焦人类共同利益相关议题,以“他者”叙事视角实现中外情感交融互动,共同构建中国话语体系。

  数智时代媒体融合的实践逻辑是一种超越传媒领域、万物智联的新的社会网络实践模式。未来,媒体深度融合应以数智技术为驱动力,打破传统时空维度,重新配置和整合资源,通过构建“人—媒介—社会”三维融合互动的新生态系统来点亮人民的美好数字生活,并向世界展示中国力量。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崔博涵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