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学术创新基本规律
2019年12月09日 08:4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9日第1832期 作者:本报记者 查建国 夏立

  12月1日,由上海市社科联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与学术评价高端论坛”在沪举行。来自期刊界、评价机构以及高校科研机构百余名代表与会。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创新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徐炯表示,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应当从把握时代需求、解答时代课题着眼,承担好在新时代“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而完善学术评价体系,建立良好的学术评价体制机制,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具有基础性意义。学术期刊应该在促进学科创新、完善学术评价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诞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历史,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70年历史和改革开放40年来成功实践及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借鉴和吸收,它来源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对全球化、市场化的全面反思,也来源于从2008年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学界的共同自觉意识。为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创新,我们应坚持问题导向,尊重学科发展规律,坚持问题导向与学科导向相结合,坚持以探索问题中的学术与学术中的问题相结合,提倡多学科、跨学科的融合研究问题,以此来发展新兴学科,并且努力把以问题为导向纳入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分析框架。积极与学术生产的生产方、学术评价机构的评价方进行互动,努力使我国学术出版的附加值链向上下两端发展。

  上海市社联党组成员陈麟辉表示,我们正处在一个最为广泛和深刻的社会变革时代,我国正在进行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独特的伟大实践创新,这个时代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广阔的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创造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同时,我们要坐得住冷板凳,善于并乐于在“冷清”的环境里进行学术研究。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朱苏力认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根基在于中国经验。以中国经验发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势在必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要面向中国经验,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吴晓明认为,学术创新、学科创新、话语创新是一项时代任务。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是一个关于中华民族的叙事;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这是一个关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叙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一个关于世界历史的叙事。因此,中国将在完成现代化任务的同时,开创一种新的文明类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需要摆脱长期以来的学徒状态,开始获得自我主张,这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能够创新的基本前提条件。

  《复旦学报》主编汪涌豪提出,学术创新不可闭门造车,而是要得到知识共同体的确认。无论是学术创新还是学术评价,建立共同体十分重要。当今时代是一个专业分工的时代,综合的时代已经结束。越是专业分工的时代,综合就变得越加重要。在每个研究知识的个体只能是分科而治的条件下,当前的紧迫任务是,如何做到学科交融进而建设学术共同体。我们要进行跨学科交流碰撞,这样才能走出学术研究个体模式的局限,从而获得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以学术评价促进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离不开学术评价。《新华文摘》总编辑喻阳认为,学术期刊的首要职能是展示学术成果和提供思想观点、意见交流的平台。应针对学术成果本身进行多维度评价,而不能简单地把对学术期刊评价等同于对学术作品的评价。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原主任武宝瑞表示,要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学科体系、话语体系,要让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有话语权,价值引领的核心内涵是必不可少的。

  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主任王文军认为,尽管学术期刊是学术论文的载体,但是期刊评价和学术评价必须要区分开。

  上海市期刊协会会长王兴康认为,从评估效果或价值导向层面出发,期刊评估最为关键的是要认清行业发展的真正趋势与未来方向。中国期刊的发展和评价,一定要不断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