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周边外交实践与理论研究
2019年12月06日 08:1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2月6日第1831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君荣

  如何开展周边外交实践与理论研究,是当今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近日,复旦大学第九届中国周边外交研讨会“新中国周边外交70年:机遇与挑战”在上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国周边外交综论”“中国周边大国外交”“中国周边次区域外交”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引领亚洲和平与发展潮流

  在推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进程中,周边占据重要地位。外交部亚洲司参赞陈峰认为,中国外交实践在巩固睦邻友好、培育伙伴关系、促进互利共赢、深化区域合作以及捍卫主权安全维护和平稳定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也引领了亚洲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带动了亚洲地区整体的快速发展。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吴心伯针对中国周边外交的形势与发展,谈了四点感想:一是要把握平衡,即保持周边外交不断开拓进取的态势;二是要清晰认知工作重心,即要根据总体外交布局、利益发展需要、周边环境、大国关系来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三是要谋求外交、经济和安全等多维度、长远利益;四是要将周边外交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部分,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进行总体思考。

  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主任杨健总结了中国周边外交实践的思路。他认为,开展周边外交首先需要跳出双边外交思维,要具备全局思路。此外,外交实践的一大特征是不断变化,一方的反应往往会引发多方反应。因此,开展周边外交需要具备互动思维。最后,从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都需要决策者、学者进行系统性思考。

  人文交流亮点频现

  陈峰介绍了2019年以来中国外交所取得的积极成绩:在加强同周边国家的高层交往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在完善周边外交布局方面进入了新的阶段;在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周边维权维稳方面获得了一些新成果;在引领和推动合作方面形成了新势头;在推动解决周边热点问题方面展现了新作为;在保持同美国等大国在地区良性互动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工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洁梳理了2019年周边安全的整体态势与主要特征。她认为,中国周边安全外交越来越活跃。首先,北京香山论坛、中国—东盟防务智库交流活动等逐步机制化。通过积极开展与东盟的安全对话,有助于加强中国与东盟的安全互信。其次,相关多轨对话和非传统安全合作逐步加强。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承担的“澜湄合作”相关研究项目,加强了该区域国家的高校、智库、决策机构、非政府组织的对话,为推动周边外交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邢丽菊介绍了人文交流在周边外交中的重要作用。她认为,人文交流是以人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沟通和交流活动,它以增进国家及民众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为基础,以相互尊重、包容互鉴、创新发展为原则,以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和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为目标,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支柱。2019年,中国周边外交在人文交流方面呈现出不少亮点。当前,人文交流面临新一轮“文明冲突论”、反全球化浪潮等诸多挑战。因此,中国需加强国际话语权建设,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全面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积极贡献。

  打造中国周边学

  开展周边外交研究的关键是要有一个明确的、结构性调整的形势分析思路,其中既涉及形变,又涉及势变。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认为,周边外交结构的变化是双重的,既有传统的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也有更加宽泛的生态体系的变化。就此,相关研究应从理论创新、战略设计、外交实践等多个层面不断推进。

  解决好中国的周边问题,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重要方面。复旦大学教授石源华解释了中国周边学内涵的两个层次:一是对新中国70年周边外交的历史总结,二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的理论创新。中国周边学在学科层面主要涉及政治学、国际关系学、外交学,以及历史学、经济学、军事学、语言学、宗教学、人类学等众多学科。中国周边学的发展需要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理论层面,要积极构建中国周边学的理论体系;二是学科层面,要建设和完善中国周边学的学科体系;三是实践层面,要制定中国周边学实施的战略框架和政策体系。

  本次会议由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主办,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承办。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