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一带一路”手册》(Routledge Handbook of the Belt and Road)新书发布会暨“一带一路”倡议研讨会在英国剑桥大学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以及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共同主办。与会专家学者从经济、历史、国际政治、区域合作、科学发展、风险管控、考古学等多个角度对“一带一路”倡议展开深入研讨。
一带一路倡议遵循经济学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作了题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经济学》的主题演讲。蔡昉认为,由于“冷战”以及由此产生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分隔,20世纪90年代之前的一轮所谓全球化的范围十分有限。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兴经济体和众多从计划经济转型的国家实行开放政策,深度参与了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才出现了全球范围的趋同现象,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中国正是这一轮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和获益者,在40年里对发达国家实现了奇迹般的经济赶超。随着中国经济跨越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短缺在沿海地区更为突出,导致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最先失去比较优势。中西部地区恰好具备了迎接产业转移的条件,形成“国内版雁阵模型”。同时,中国擘画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发展布局,意在通过聚集规模经济保持制造业优势。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最终在中国丧失比较优势,需要形成新的“国际版雁阵模型”,即部分制造业转移到劳动力丰富的周边国家和非洲等地区。“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建设先行,进而带动产业转移,既契合“雁阵模型”这个一般发展轨迹,也证明中国自身的梯度发展实践有效。
剑桥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彼得·诺兰 (Peter Nolan)从历史视野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意义。诺兰认为,深化中英学术合作恰逢其时,此次研讨会将是深化中英学术友谊的良好开端,能够增进中西方交流理解与文明互鉴。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研究,将持续激发西方学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如西方如何以多种形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将对中西方的政策产生何种影响等。
学术出版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长赵剑英介绍,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和英国罗德里奇出版社共同策划的《“一带一路”手册》是全球首部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主要内容的百科读本。这部手册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现场展示中获得热烈反响。手册内容涉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传承、产生与框架、“五路”“五通”、六大经济走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国际上相关行动计划等11个主要部分,涵盖近年来与“一带一路”有关的117个词条。这部手册全面、完整、系统地展现“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及与之有关的概念和领域,是迄今为止“一带一路”理论和实践初步成果的阶段性汇总。手册英文版的出版必然会为“一带一路”倡议汇聚广泛的国际共识,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据赵剑英介绍,未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一带一路”相关研究成果译介出版方面,将在英文的基础上,增加西语、葡语、阿拉伯语、俄语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为“一带一路”行稳致远提供学理支撑。
泰勒弗朗西斯集团全球图书业务总裁贝谨立(Jeremy North)认为,国际社会面临变化与挑战,《“一带一路”手册》为西方国家理解中国经济发展、外交政策提供了窗口。《“一带一路”手册》的学习者将涵盖各领域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学生等,对于促进“一带一路”研究以及跨学科研究将产生重要意义。西方对中国的理解仍旧不全面,《“一带一路”手册》将是中西方学者对话与合作的典范之作,是传播知识、促进人心相通的典范之作。
一带一路倡议推进互利共赢
中国社会科学院全球战略智库常务副理事长王灵桂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增量概念,体现了在不改变现有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增量发展带动存量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的实践成果证明,在解决发展问题方面,这条道路应该是可行的。相关智库未来应当加强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学理性研究。例如,在规则、标准以及项目评估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牛津大学牛津全球与地区研究学院教授马修斯·麦克科特尼(Matthew McCartney)探究了中巴经济走廊的比较优势。麦克科特尼表示,“一带一路”倡议蕴含长远发展理念,巴基斯坦将从经验分享中获益匪浅。
英国剑桥大学耶稣学院中国中心学者泰亚布·萨法达(Tayyab Safdar)表示,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解决方案。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沿线唯一的双边经济走廊,因此具有重大意义。随着中巴友谊的不断巩固,中巴经济走廊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可以提振当地经济,促进当地产业发展。同时,在经济发展的考量之外,中巴经济走廊合作还应考虑人文因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冯维江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对于塑造经济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许利平解析了“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赤字的关系。他认为,面对南北发展鸿沟、贫富差距、人与自然关系不协调等发展赤字,可以通过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释放经济发展潜力,使大众共享发展红利。
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詹姆斯·杰克逊(James Jackson)认为,通过知识共享和人力资源培训,可以降低“一带一路”建设的自然风险。例如,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可以通过漫画与科学数据的结合,促进人们理解与接纳相关知识。
伦敦大学学院考古研究所学者米利雅娜·拉迪沃耶维奇(Miljana Radivojevic)提出,古代丝绸之路是文明互鉴之路,通过研究青铜器等文物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到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与传播。
(本报伦敦6月17日电 本报驻伦敦记者 赵媛)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