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
2019年10月25日 09: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5日第1801期 作者:谭志坤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这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思想指引。同时,在世界各国人民期待“诗意栖居”而工业文明却带来现代“自然之死”的存在论境遇下,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取得的一系列丰硕成果,无疑为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奠定了坚固的实践基础和强烈的外部需求。

  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

  当今世界正面临一系列生态问题的挑战,在资本主义利润至上价值观的支配下,自然生态和人都被逼入了“文明的阴沟”中。面对污秽破碎的生境,世界各国人民期待一种方案和智慧能够拯救文明,以一种全新的生态理念、社会建构和文明样式超越工业文明。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崛起中的中国正走上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中国以何种姿态和方式参与并引领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无疑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从三个维度把握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的价值。

  要站在全球生态治理的维度。生态环境恶化不仅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类永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如何实现绿色经济增长有了解的现实需求。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使世界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新实践,向世界分享绿色发展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是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治理的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的责任所在。

  要站在解决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争取发展权被“挨骂”问题的维度。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走向强国之路。然而,一直以来“西强东弱”的话语权格局导致中国在强国之路上一直承担着各种莫须有的罪名,如部分西方媒体大肆渲染的“中国环境威胁论”。这种论调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视而不见,紧抓部分负面典型事件进行反复报道并将其意识形态化,却完全忽视美国等发达国家每年所消耗的巨量资源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归根结底,这些言论是要阻遏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世界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莫须有”归罪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源消耗,归咎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有鉴于此,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使世界了解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所取得的成绩,不仅有利于解决中国所面临的“挨骂”这一“成长中的烦恼”,更能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经济发展所应有的权利和空间。

  要站在通过交流与对话构建倒逼机制来进一步完善自身生态治理的维度。话语传播必须基于话语的真理性。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宪法和党章之中,将美丽中国上升为国家愿景和战略,这种对生态文明的重视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诸如空气质量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显著提升,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态环境已得到彻底修复。实际上,整体的生态环境状况、民众的生态保护意识和知识、各级地方政府保护生态环境的执行力等仍有提升空间。有鉴于此,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在与世界的交流、学习、比较中得到积极的信息反馈,通过开放式的对话及引入国际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关注来构建积极的外部压力,能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激励广大民众和各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形成一种道德文化自觉,有助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深化与完善。

  构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国际传播的三重路径

  在“西强东弱”话语权格局下,必须以辩证思维推进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既要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特殊性,也要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对普遍规律的遵循,更要主动站在意识形态的高地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文明形态的新贡献。

  第一,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所具有的特殊性。中国的生态文明话语是因应中国现实发展需求而逐步形成和丰富的,其核心要义即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新时代仍然要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此同时,过去重速度轻质量的粗犷型经济发展遗留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与人民对美丽中国的向往南辕北辙,而且会严重制约中国的永续发展之路。中国既不能按照西方环保主义运动的要求“向后退”,也不能“原地踏步”,继续过去只顾经济增长却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国必须“向前走”,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新时代的中国有能力、有必要、有决心通过产业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倡导民众绿色低碳生活等方式实现人与自然共生共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是对世界生态环境保护客观规律的遵循。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核心词汇即“绿色”,它不是简单的对绿色生活的倡导和口号式的呼吁,而是形成了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一是预先高度强调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二是过程中突出绿色治理理念,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升到“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即“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三是以法治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破除制度短板,“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与法治保障相呼应的是对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的评价,也不再唯GDP论英雄,而是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的绩效。“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对绿色的突出强调,彰显了对客观规律的系统认知及对世界人民共同期待的精准把握,极大提升了话语的实用性、认可度与亲和力。

  第三,讲清楚中国生态文明话语对人类文明的建设性贡献。在“西强东弱”的话语权格局下,欲实现这一“讲清楚”的目标,必须从三个方面加以推进:一是正视意识形态之争。西方媒体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加以“有色眼镜”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激烈争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清楚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同时,要讲透彻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二是突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人民导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和智慧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能为世界人民谋大同,其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资本主义制度决定了西方国家的所谓生态环保运动必然无疾而终,并不会真正为其人民谋福祉,原因就在于类似的新社会运动会妨碍资本的自我增值及其经济增长,典型案例如2017年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三是讲好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故事,以事实打动人心。西方社会的平民主义倾向在自媒体时代迅速崛起,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渠道。在此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话语的国际传播必须牢牢把握这一趋势,抓住西方社会平民主义集体感性的情感特征,在传播中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积极成果为事实依据来说话,通过平民主义情感的传递,建立全球情感共同体,从而为中国生态文明话语赢得更多认可、尊重、支持。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18JZD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