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到澳门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住在海边一座幽静的宾馆里。每天清晨,西餐厅里人很少,面对着大海,伴着轻音乐,我常常一个人用餐。一天的初始竟是那么安谧,那么祥和,真是一种纯美的享受。自此,澳门在我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澳门回归祖国后,因组织“我心中的澳门”全球华文散文大赛,我多次去澳门,一点一滴,澳门人、澳门这座城市在我心中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那是一个秋天的晚上,澳门基金会的吴志良博士带我们到距新口岸海岸不远的一间小咖啡店。一个留着齐肩短发的姑娘,低声照顾着好几桌客人,轻盈而麻利,时而说中文,时而说英语,时而说葡语,态度温和,又不卑不亢,娇美的面容上有一种温润而柔和的光泽。听说,她不久前刚从英国留学归来,自己创业开了这家咖啡店。我们围坐在露天咖啡桌边聊着天,品咖啡,赏美景,也享受着秀美的姑娘优雅的服务。海风习习,清爽温煦,湛蓝的天空中,繁星在愉快地眨着眼睛……
还是一个晚上,我们漫步于街市,微风拂面,温润宜人。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一条整洁幽静的小巷,澳门文友说这是“律师巷”,里面的住户大多是律师。一幢幢青瓦红砖的小楼引人驻足,我们不禁走进巷子里拍照。果真,有好几户人家门旁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某某大律师”。在巷子最里面,发现了一群“社会猫”,酷爱猫的我蹲下来叫着它们。猫警觉地看着我们,并没有惊慌奔跑。这时,一扇挂着“大律师”牌子的院门打开了,一对葡萄牙夫妇将两个小盘放在地上,里面是搅拌好的食物。猫一拥而上,欢快地吃起来,老夫妇俩愉快地看着,脸上充溢着温润平和的光泽。这场景,带给我很温馨的感觉,以至于每次去澳门,都要去律师巷走走。
2011年,我随一个剧组去澳门,杨导游带队,他从大三巴,到郑家大屋,再到孙中山故居,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澳门。剧组演出的第二天,他拿来一份报纸,上面赫然有他署名的报道,同时还给了我一张名片。“导游兼记者?”我惊异而充满敬意地看着他,他的脸上浮现出温润而自豪的笑容。据说,他经常带队去欧洲,可以用多种语言讲解欧洲各地的艺术与文化。
今年夏天,应《艺文》杂志主编阿平之邀,我到澳门采风。杂志社做事之细致用心,很是令人感动。在精心制作的布袋里,除了采风安排、最新一期《艺文》杂志、邢荣发的《澳门历史二十讲》外,还有一柄晴雨两用伞、用粉色丝带系着的纸扇和手帕,让人感觉到贴心和温暖。为让大家充分感受“人文澳门”,他们特聘请了金牌导游丁放先生。
丁导白白净净,身穿旅行社的绿色T恤,瘦削而精干。7月的澳门,骄阳似火,热浪扑面,丁导带大家漫步穿梭于大街小巷、历史街区中。其中有古老的教堂、修道院、寺庙和道观,有著名的基督教墓地,还有白鸽巢公园,不同的文化交融在一起,就连著名的澳门观音像也是集佛教传统文化与欧洲雕塑风格于一体。丁导如数家珍地讲解着,恨不能把澳门的历史和遗珍全部介绍给大家。
在白鸽巢公园半山腰的葡萄牙大诗人贾梅士塑像前,丁导讲了好久,担心累了,便让大家坐在阴凉处,自己站着继续讲述。从小山下来时,我注意到丁导白皙的脸上挂着大颗大颗的汗珠。几天里,每到一处,丁导手中都拿着不同的活页册子,里面是自己准备的每个景点的大幅照片。为了每一场讲解,他要做不同的功课,据说类似的册子,他有几十本。
上大学前,我在工厂学过徒,养成一个习惯,特别敬重业务精湛、技术过硬的人。丁导的敬业和认真做事的态度,激发了我对他发自内心的敬重。他已经58岁了,因为喜爱导游这份职业,所以一直在做。细细地观察他,总觉得他也就四十多岁,风吹日晒的导游生活,在他的脸上没有留下什么印痕。他的肤色白里透红,闪烁着一种柔和的笑容和自信的光彩。
我在澳门接触到的这两位导游,他们身上焕发出的是对关注澳门城市历史文化人士的亲切感,是对澳门、对自己职业的自信。
跟随丁导,我又一次来到基督教墓地,很多人已经站在马礼逊牧师墓前。这位第一个将基督教传入中国、翻译新约《圣经》的牧师,他与原配夫人、长子的遗体均埋葬于此。记得一位作家曾写过,一个清晨,当他来到这里,看到一个戴着眼镜的女工正用力地擦洗着墓碑。他不禁发问:“在雨水很多的澳门,用得着这么用力吗?”而今年夏天,我们在墓园中也看到一个女工,正在认真地用割草机清理草地,空气中飘着青草的芳香。正是有了她们的辛勤劳作,这里不是杂草丛生,而是草坪整洁。
听闻澳门日报社陆社长邀请大家晚宴,我暗自欣喜,又可以见到大名鼎鼎的“御厨”,品尝九鱼舫的葡国大餐了。去年,有幸随香港作联主席潘耀明先生一起做客澳门日报社,品尝过葡国美食。九鱼舫是利用报社旧楼改造成的餐厅,总经理兼行政主厨卢子成先生担任过旧日三任澳葡总督的大厨。穿着洁白厨师衣、头顶高高白色厨师帽的卢大厨来到餐厅,干净利落,和蔼可亲。大家纷纷与他合影,他总是报以自信而谦和的微笑。这种笑令人心生敬意,尤其是领教了他精湛的厨艺后,更增添了对他的尊敬。
墨鱼汁黑面包蘸浓浓的橄榄油黑醋汁,很是开胃;用绿油油的包菜叶托着金黄色的芝士焗大虾,旁边配着一切两半的紫心无花果,美艳诱人;香煎银鳕鱼香嫩松软,外焦里嫩,上面撒着黑松露末,可谓极品;约有五六分熟的法式烤羊排,腌制入味,汁水饱满,肉质鲜嫩;最后一道木糠布丁,微甜而不腻,微凉而可口,大餐之后吃一道冷冻甜品,臻至完美之境。
城市的富庶、社会的安定、精致的生活、厨师的高超技艺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已然使澳门成为美食之都。在澳门几日,也缘于主人的精心安排,我们每天都能吃到独具特色的美味。
7月2日,我们走到大三巴牌坊后面的狭窄且高高低低的小街,突然下起雨来,丁导引领着我们冒雨在小巷间穿梭,尽管有伞,也不时地在屋檐下、店铺中避雨。走着走着,发现有一家整洁的中药铺,横匾为:同善堂药局。走进药局,只觉得与街面上常常看到的药房不同,一水的中药药材,不要说西药,就连中成药也一概没有。草药摆放得整齐有致,党参、三七、枸杞、铁皮石斛一小袋一小袋地摆在橱柜、展台中。我对购买入口的食品很谨慎敏感,一看这药房的阵势,就觉得药品可信,质量会有保证。
药局对面是同善堂诊所,一眼看去,“同心济世,善气迎人”对联映入眼帘。药店人员满怀诚意介绍说,到诊所看病开了药方,可到这药店免费取药。看病也是免费的,只是不能预约,要排队等候。免费看病、免费取药,听起来真让我有些讶异,可这就在眼前。旁边还有免费的同善堂学校,从小学一直到高中,是实实在在的慈善教育。听说,学校的校长是北京人,来澳门已经二十多年了,年轻时很是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很喜欢蒋子龙先生的小说。当我们进去时,他正微笑着向我们的“团长”蒋子龙热情地介绍学校,邀请子龙先生作讲座。
回归二十年,澳门的发展是飞速的。来澳门的游客多了,各种展会多了,大街小巷常常人流不息,澳门人更加富有了,他们依然是那么平和,那么低调,那么诚恳待人,那么认真做事。
每次到澳门,偶有空闲,我总是喜欢去博物馆。富裕的澳门,将更多钱投在教育、文化和艺术上,建造和修缮了多所展览馆,各种层次的艺术展览、音乐会、文艺演出接连不断,精彩纷呈。今年夏季,我在澳门博物馆观看了“丝路古忆”宁夏文物特展。在展馆里静静地欣赏、品味,陶醉于艺术之中,真是一种享受。
细细想来,我在许许多多澳门人脸上看到过一种光泽,这种光泽所折射出的,是心中的爱,是心灵中对人生、对世界的美好追求。
一座城市,一个人,都有一种面部表情,一种光泽。
从澳门留影的第一帧照片起,我就感到澳门的空气是那般清澈,人和景是那般明晰光洁;澳门的风是那么清爽,澳门人脸上的神情那么平和。东西方文化交融,城市和美而祥和——这就是“我心中的澳门”。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