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代表经典是“四书五经”,历史上中国思想对西方影响最大的也是儒家思想。明清之际,欧洲教会为了传教需要了解中国人的思想,于是着手翻译儒家经典。正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儒家经典由此在西方得以传播,曾经引起的反响至深且巨。
第一部儒家经典译本是1581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所译,用拉丁文节译了《大学》与《孟子》。根据笔者长期收集整理得出的数据显示,此后大约产生了304种“四书五经”的译本。其中《四书》的节译本与全译本约180种,拉丁文译本21种、英文52 种、法文36种、德文28种、俄文20种、西班牙文7种、意大利文3种,芬兰文与瑞典文各2种,丹麦文、土耳其文、斯洛文尼亚文、挪威文、冰岛文、斯洛伐克文、捷克文、匈牙利文与罗马尼亚文各1种。《诗经》译本约有51种,包括法文13种、英文11种、俄文10种、拉丁文9种、德文6种、捷克文与芬兰文各1种。《尚书》译本约有21种,含拉丁文与俄文各4种、英文与法文各6种、德文1种。《礼记》译本约11种,包括法文4种、英文3种、拉丁文2种、德文与俄文各1种。《周易》译本约有32种,其中,英文11种,拉丁文、法文与德文各6种,俄文2种,比利时文1种。《春秋左传》约有8种译本,包括拉丁文、英文、法文各2种,德文与俄文各1种。笔者在此使用“种”,不用“部”,原因在于译本包括多部,而有的译本出过不同类型的译本,比如理雅各《诗经》译本包括韵体与非韵体2种。
就历史阶段来看,儒家经典在西方的传播有几个节点。16、17世纪,中国国力相对强大,在西方世界曾掀起一阵“中国热”,中国丝绸、茶叶、陶瓷、漆器风行欧洲,欧洲绘画、建筑、园林、雕塑和装饰均显露出中国元素。16世纪中叶诞生了汉学,那时西方对中国的喜爱呈现出略为夸张的笔触,真正深度接触进而传播儒家经典的是传教士,他们的译著得到欧洲高层的重视。路易十四曾诏谕皇家印刷厂大量印刷这些译本,路易十五曾下令铸造中国铜质字模12万枚。欧洲社会名流对儒家思想时有溢美之词,称赞其为“模范文明”。儒家经典承载了欧洲许多激进知识分子所追寻的自然观、道德观和政治理念,是启蒙思想的理论来源之一。欧洲名流莱布尼茨、沃尔夫、魁奈、伏尔泰、狄德罗、霍尔巴赫等受儒家思想影响明显。作家伏尔泰对孔子顶礼膜拜,曾说孔子是真正的圣人,在其作品中甚至可以找到孔子的话语。凡尔赛宫御医魁奈是法国重农主义学派领袖,曾被人称为“欧洲的孔子”。他认为孔子超过古希腊圣贤,《论语》远胜古希腊哲学。
16—19世纪是历史上儒家经典在欧洲影响深远的阶段,这一时期比较有影响的儒家经典译者有意大利的利玛窦、卫匡国、殷铎泽;法国的金尼阁、孙璋、马若瑟、宋君荣、韩国英、刘应、傅圣泽、雷孝思、蒋友仁、白晋、格鲁贤、汤尚贤与钱德明;葡萄牙的曾德昭与郭纳爵;比利时的柏应理、卫方济;德国的基歇尔;俄国的阿列克谢·列昂季耶维奇与伊拉里昂·卡利诺维奇·罗索欣。他们翻译了“四书五经”译本76种。他们中不乏饱学之士,对中国有深厚的感情,其中不少人安葬在中国。明万历进士李日华赠利玛窦诗云:“浮世常如寄,幽栖即是家,那堪作归梦,春色任天涯。”
18世纪中期在华耶稣会士均转向更有专业性的研究,欧洲名流对中国元素的态度由赞美转向批判。此时,“四书五经”译本仍增加了约36%,西方人共译出约103种(不含再版)。鸦片战争后,德国成立了德国东方学会,《德国东方学会杂志》由此创刊。德国汉学先驱帕拉特著有数卷中国文化经典教材,主要以儒家经典为主。他主张以谦恭的态度对待儒家文化。顾路柏也主张理解中国民族性格,消除陈旧偏见。被称为“魏玛的孔夫子”的歌德、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与作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对儒家经典与其思想都持褒扬态度。美国学者卫三畏、狄考文、梭罗、维切尔·林赛都宣传过儒家思想,狄考文亲授过“四书”。
19世纪的儒家经典译者以传教士为主,包括英国的理雅各、马歇曼、马礼逊、柯大卫、麦都思、麦格基、伟烈亚力、詹宁斯与苏慧廉,俄罗斯的比丘林与司祭西维洛夫,法国的顾赛芬与沙尔穆神父,德国的卫礼贤与花之安。其中理雅各、顾赛芬与卫礼贤翻译数量最多、影响最大,是翻译儒家经典的三大巨擘。
20世纪,儒家经典的传播与带来深重苦难的两次世界大战有关。儒家经典再度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之一,出现小范围的“中国热”,各种汉学研究机构迅猛发展,“四书五经”出现了约125种译本。20世纪初的20年里,美国兴起了中国诗歌热。美国意象派诗人、现代文学革命的先锋庞德创译《诗经》,火热一时,他认为世界病得不轻,而孔子是医生。正如早年儒家经典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源泉一样,儒学此时与美国实用主义思想接轨,成为美国人的思想宝库。
20世纪,西方从事儒家经典翻译的主要为汉学家、学者与翻译家,其中有美国的欧德、贝恩斯、沃尔特;英国的苏慧廉、翟理斯、韦利;法国的霍道生、考狄尔、戴密微、葛兰言;德国的莫利兹;苏联的波波夫、阿列克谢耶夫、休茨基与贝列罗莫夫;瑞典的高本汉、马悦然与罗多弼;捷克的鲁道夫·德沃沙克与伏克里基;斯洛伐克汉学家安娜·多列扎洛娃、玛里娜·查尔诺古尔斯卡;荷兰的戴闻达、菲克·卢格腾;比利时的何赖思;西班牙的路易斯与欧瑞欧尔;意大利的阿尔贝托·卡斯泰拉尼、卡罗·欧与保罗·史华罗;波兰的德尼奇;芬兰的凯勒·克尔赫兰与托伍·克尔克克里;丹麦的约恩·克卢比恩;土耳其的纳比·厄泽尔蒂姆;斯洛文尼亚的马亚·米林斯基;挪威的奥勒·比约恩·龙根;冰岛的拉格纳·巴尔迪松;匈牙利的托克依·费伦茨;罗马尼亚的弗洛伦蒂娜·维桑。
这个历史阶段对儒家经典作出肯定评价的以英美学者居多。美国汉学家李佳白“一手拿《圣经》,一手持‘四书’”,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尚贤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晚年的著作《中国:过去和现在》表达了对孔子话语的赞赏。费正清在其著作《美国与中国》中提过孔子的仁政是政治上的一大发明。美国著名汉学家顾立雅是为数不多的“孔子专家”,著有《孔子与中国之道》等,充分肯定孔子思想对国际思想的影响,该书在中国学者中引用率非常高。汉学家兼哲学家安乐哲、美国哲学学会原主席赫伯特·芬格莱特、伦敦大学教授威尔斯、历史学家汤恩比博士、科学家李约瑟等都强调过儒学对于世界的意义。
至今,儒家经典在西方历经四百多年的翻译与传播,其国际影响力将长久存在。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