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不少科学技术曾在某个历史阶段领先于世界,比如天文、历算、农事、医药、建筑与工业,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曾借由翻译传播到西方。
中国天文历算文献的译介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历算发轫最早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古代天文历算的文献中,《周髀算经》是最早有体系的天文学理论著作。第一个将《周髀算经》译为外文的是法国传教士宋君荣,其译撰有《天文观测报告》《中国天文简史》以及《中国天文史》等。宋君荣在《中国天文简史》第26卷中将《周髀算经》译为法文,发表于1781年。他翻译了《周髀算经》中周公与商高对话部分,使中国人深谙勾股定理这一史实,被更多西方人所了解。
19世纪,第一个研究中国数学史的法国汉学家毕瓯也将《周髀算经》翻译为法文,于1841年和1842年连续发表于巴黎的《亚洲杂志》。1841年6月,毕瓯在《亚洲杂志》上发表了《周髀算经》的译注,高度肯定了《周髀算经》的学术价值,认为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知识宝库,极具研究意义。
成书于公元1世纪左右的《九章算术》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在国外已有多种译本。由沈康身、郭树理和伦华祥合作完成,牛津大学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英译〈九章算术〉及其历代注疏》是迄今最完整的《九章算术》译本。20世纪50年代末,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和历史学家王铃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三卷中对《九章算术》诸章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其他语种方面,《九章算术》的中法对照本则是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郭书春研究员和法方代表林力娜博士共同完成,其水准堪称一流;1957年,别列兹金娜在苏联《数学史研究》上发表了俄译本《九章算术》,这为1968年德国数学史家福格翻译《九章算术》提供了蓝本;1955年,尤什凯维奇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中国学者在数学领域中的成就》一文,1961年出版的《中世纪数学史》,对《九章算术》及刘徽注作了系统介绍。后者流传较广,被译为德、波、日、捷、匈等多国文字,逐渐打开了《九章算术》在世界的知名度。
中国古代医学文献的译介
中医古籍不仅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见证者,也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见证者。为了让中国传统医学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越来越多的中外有识之士致力于中医古籍的译介工作,并颇有建树。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汇集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知识,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其影响极为深远。《黄帝内经》在欧洲的译介使中医学理论在欧洲医学界得到关注和传播。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史研究所的学者爱尔萨·威斯翻译的《素问》第1章至第34章,于1949年和1965年两次出版。
德国学者对《黄帝内经》的研究由来已久。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主持了《黄帝内经》的翻译项目,被认为是西方第一次大规模的中华古代医书典籍的译介工作。德国医学和哲学博士许宝德在其著作《中华医学》中节译了《黄帝内经》的部分章节,于1929年出版,是20世纪上半叶德国乃至欧洲地区出版的为数不多的中医著作。
中国学者李照国的《黄帝内经》译本堪称是英译本的典范,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被收录进《大中华文库》。李照国历时十几年,两度翻译《黄帝内经》,译文通俗易懂,忠实度高,不愧为该领域的专家。
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另一部问鼎之作当推《本草纲目》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历时卅年所编撰的《本草纲目》是本草学的集大成之作,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本草纲目》在国外学术界同样享有极高的声望,先后被译为日、拉丁、法、俄、德、英等多国文字广为传布,成为我国有史以来流传最为广泛的著作之一。早在1647年,波兰医生卜弥格专程来华,将《本草纲目》译为拉丁文,题为《中国植物学》,极大地促进了欧洲植物学的发展。1735年《中华帝国全志》出版,其中第三卷有关于《本草纲目》的法文节译,后转译为英文,成为《本草纲目》最早的英文节译本。
中国著名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专家、“中医典籍全译本第一人”罗希文教授凭借一己之力,历时十年,全译了《本草纲目》,共600多万字。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本草纲目》英文全译本,成为我国学者英译中医典籍的一个里程碑作品。此外,罗希文还全译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东医宝鉴》等医学论著,突破了国际上没有中医典籍全译本的局面,提升了我国在世界传统医药领域的话语权。
中国古代工业技术文献的译介
中国传统的工艺技术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极为耀眼的瑰宝,记载这些成就的文献也异彩纷呈,成为中国古代传统工业技术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这些工艺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关注。18世纪以来,不少汉学家和传教士们纷纷来华,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工作,研究内容涵盖纺织、冶金、陶瓷、印刷术等多个方面,促进了东西方技术领域的相互了解,为西方科学界打开了一个知之甚少的知识领域。
北宋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是宋代科技资料的宝库,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杰作,被誉为“中国科学史的坐标”。1847年,法国汉学家儒莲在巴黎《亚洲杂志》第九卷发表了一篇研究活字印刷术起源的文章,并用法文移译了《梦溪笔谈》中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1923年,德国柏林国家图书馆中文部主任霍勒博士在其撰写的专著《古老的中国活字印刷术及其在远东地带的发展》一书中,将《梦溪笔谈》中活字印刷术的内容译为德文,让更多德国人了解这项中国工艺。
然而,《梦溪笔谈》的外译本主要是以节译为主,长期以来都没有完整的译本问世,实属遗珠之憾。为此,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宏教授于2008年开始主持《梦溪笔谈》的全译本项目,他与赵峥联手,历时四年,共同翻译了《梦溪笔谈》全书,于2012年出版。
不少中国古代传统的技艺也通过汉学家们的译介传播到海外。英国剑桥大学汉学教授慕阿德选译了《南齐书》中有关“指南车”的内容,发表在1924年的《通报》上。高罗佩的译作《米芾砚史》,被视作20世纪研究《砚史》的开拓之著,为西方国家了解中国的砚文化作出积极的贡献。清代蓝浦所著的《景德镇陶录》是介绍中国陶瓷的经典之作,法国汉学家儒莲最早将《景德镇陶录》翻译为法文,作为中国陶瓷典籍的首部外译本,该书在工艺学上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此外,儒莲还发表了题为《中国人造纸方法概述》的译文,引发了欧洲人对中国造纸技术的浓厚兴趣。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浩如烟海,为世人留下了一笔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向全世界展示出一幅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画卷,深刻地影响着科学的发展和演进。大量的科技文献被国内外的有识之士译介为多种文字,流传至世界各地。“中学西传”对西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科技文化交流的日渐深入,可以预见,中国古代科技文献的译介和研究,必将进入一个新纪元。
(作者单位:福州理工学院文理学院)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