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
2019年08月30日 08:2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30日第176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8月26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共同主办的教育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指委2019年年会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逻辑与基本经验”“全球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

  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关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术上和学科上的指导地位,关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立足新时代,我们应找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现实着力点,推动其发展繁荣,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学科支持与学理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表示,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不断创新,这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和新要求。面对新时代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应强化历史自觉和学科自觉意识,系统总结新中国成立7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就和经验,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发展。她建议,要配齐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的专业性、连续性和整体性培养,把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作为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要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在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研究中作出更大贡献。

  山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商志晓表示,新中国成立70年是马克思主义大力发展的70年,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探索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70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要注重整体性和系统化,避免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混为一谈。要弘扬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和反思精神,进一步总结经验、发扬成绩,进一步明晰方向、突出重点,进一步加大力度、创新发展,以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提升。

  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认为,缺乏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研究和把握,是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教学和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该问题主要体现在没有很好地明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和研究主题应该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人类求解放。立足于这一点来展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的关键。

  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重大成就。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光辉历程,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于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富有启迪意义。

  7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教育部社科中心主任王炳林以“保障新中国发展的四种力量”为题,阐发了新中国可持续发展所依靠的四种重要力量。一是学习的力量。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开展学习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与自我完善的强劲动力。二是信仰的力量。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革命和建设能够成功,精神的支撑不可或缺。三是组织的力量。其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四是科技的力量。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在解放思想、观念创新方面下功夫,为科技创新提供理论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主要的成果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贵清认为:第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第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第三,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协调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坚持五位一体协同发展。第四,坚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开放,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独立自主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经济。第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金龙表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是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国情变化、时代变迁、实践发展、主体自觉是新中国70年理论创新的动力,推动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王永贵认为,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的根本保证和决定性力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不断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越来越完善;完善和规范各项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越来越凸显;加强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越来越繁荣。

  在全球视野中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置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宏大进程中加以观照,有助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新视域。

  用世界眼光审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演进,从全球视野提炼和升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经验,有助于推动“中国经验”走向世界。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0年的理论建构与实践进程给人类展现了一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图景,完整地绘制了中华民族从新中国“站起来”、新时期“富起来”到新时代“强起来”的政治变革与理论创新的思维理路,熔铸了马克思主义在不同时期的思想精华、中华文明在不同时代的精神内涵以及人类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念,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类文明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院长辛向阳认为,要不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杨仁忠认为,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及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比,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要在全球视野中深化马克思主义研究,增强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学术形式推向世界,彰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价值。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吴宏政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性、全人类的理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高度关怀,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全新境界,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