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宝卷集成”工作会议在西安举行
2019年08月30日 08:2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30日第1768期 作者: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王清晨

  本报西安8月27日电 (记者陆航 实习记者王清晨)8月21日,由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主办的“中国西部宝卷集成”工作会议在西安举行。会议围绕中国西部宝卷的发掘、搜集、整理、出版与构建中国宝卷学学科体系展开讨论。

  宝卷产生于元末明初,是一种具有信仰、教化与娱乐功能的说唱文本。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濮文起表示,宝卷包罗万象,涉及民俗、文学、音乐等方面。顾颉刚于20世纪20年代将宝卷纳入现代学术研究视野,郑振铎将宝卷归于俗文学史研究体系。20世纪50年代,李世瑜进一步扩展了宝卷研究空间,使得结合民间信仰来考察宝卷成为新的研究潮流。新世纪以来,学界研究视野不断开阔,宝卷研究百花齐放,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学者在研究中也更加重视宝卷的音乐形态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随着相关研究向纵深发展,一门新的学科——宝卷学逐渐形成。

  20世纪90年代,李世瑜就明确提出了“宝卷学”一词。受他影响,濮文起发表《宝卷学发凡》一文,可谓宣布了宝卷学的成立。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李继凯表示,通过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我们发现除了现存文献不足、仍有很多宝卷尚未整理出版等问题外,受近代以来学科划分过细的制约,宝卷研究的整体性也不够。为了能够更客观完整地认识宝卷及其价值,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编辑出版《中国宝卷集成》,从民间信仰、文学曲艺与音乐仪式的整体视角,展现中国宝卷的学术研究价值,探索宝卷学新的研究路径。作为《中国宝卷集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西部宝卷集成》将于2020年出版。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张君仁认为,宝卷讲唱自唐宋以后兴起并遍布大江南北,其韵调各有特色,是在讲经文、因缘文、变文等早期说唱文体和转读等歌咏技艺的漫长演变中产生的说唱文学。宝卷类说唱文学的歌咏传统对声乐技艺的应用,是成就其文学特色的关键所在。濮文起认为,宝卷是民间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宝卷文献的探究和集成,不仅是学术研究过程,也是文化传承过程。濮文起建议通过编撰《中国西部宝卷集成》,充分挖掘中国宝卷音乐,建立中国宝卷音像志,出版中国宝卷提要,进一步拓展中国宝卷研究,构建中国宝卷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河西宝卷是在唐代敦煌变文、俗讲以及宋代说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民间吟唱的俗文学,主要流传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一带,这也是我国至今仍有宝卷讲唱活动的少数地区之一。变文、俗讲和说经主要吸收和沿袭了敦煌佛经的结构,而凉州宝卷则在继承这种结构的同时进一步民族化、地方化和民间化,成为中国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形式。甘肃省武威市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副编审程对山认为,河西宝卷内容庞杂,具有民间文化的综合融通属性。河西宝卷和贤孝、水陆画、民间音乐具有极为密切的艺术联系,以河西宝卷为源头,研究西北民间文化形态,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