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受限不利创业和经济发展
2019年08月30日 08:3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8月30日第1768期 作者:本报记者 姚晓丹

  法国国际展望与信息研究中心官网近日刊登了关于2008—2009年金融危机的最新研究报告,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企业创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各国新设企业普遍减少

  报告表示,金融危机发生后,许多欧美国家的经济先是急剧下滑,进而陷入长期停滞,严重影响了新企业的创设。融资对企业创设动态的周期性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信贷成本上升和经济活动疲软会促使原本想要创业或设立企业的人放弃项目,进而导致就业岗位持续减少和生产力下降。

  报告表示,法国新设企业通常包括三类:个人独资微型企业、个人独资非微型企业以及其他形态的企业。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新设企业数量大幅减少。2000—2007年,法国新设企业数量的平均增长率为9%,而2008—2017年的这一比率仅为2%。其他国家也出现了类似情况。据世界银行对95个国家的创业情况的调查显示,2008—2009年,只有20%的国家的企业创设数量增加,在2006—2007年间,这个比率为74%。

  同时,由于金融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最容易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这些国家在企业创设数量方面受到的影响也最为严重,因此,可以说一国新设企业数量与该国受金融危机影响程度密切相关。

  融资难度大将抑制投资

  法国巴黎萨克雷大学经济学教授法比安·特里皮耶(Fabien Tripier)对本报记者表示,实证研究表明,尽管金融周期与经济周期在影响范围和出现频率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至关重要。特别是当金融周期的波谷和经济周期的波谷相叠加时,往往会引发或加剧经济衰退。因此,从逻辑上而言,金融周期的变化也会影响新企业的创建。

  如何获得融资是创业者所面临的难题之一。特里皮耶认为,在分析金融危机对企业创设情况的影响时,需要设定一个包含此方面因素的理论框架。贷方(通常指银行)和借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常会影响企业的外部融资。在企业能够偿还贷款时,这种信息不对称可能会被忽略。但是如果企业违约无法偿还贷款,为了收回全部或部分贷款,银行不得不评估、转卖企业的资产,这大大增加了银行成本。同时,转卖企业的资产时,实际成交价格可能低于市场价格,特别是公司无力偿还贷款时。因此,任何可能引发违约风险增加的危机都会导致贷方所要求的风险溢价增加。从宏观经济层面看,这将增加企业借贷成本,抑制投资行为,最终导致生产活动放缓。而经济放缓又会导致借款人违约风险增加,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巴黎萨克雷大学宏观经济学讲师马尔莱恩·伊索雷(Marlène Isoré)认为,如果企业在创建之初预计面临的风险越多,贷方在危机期间所要求的风险溢价也就越高,会加剧恶性循环。

  资金对于创建企业非常重要。一般而言,一家企业在创业之初既不会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有长期的商业关系,也没有可以用来申请贷款的抵押品或者具有抵押价值的资产。这迫使它比已经存在的企业更努力地去寻求资金。有意创业的人们会将创业的总成本与企业的预期收益进行比较。但是一家企业不仅受到金融和宏观经济条件的影响,也会受到有关项目本身不确定性的影响。受金融危机影响,贷方所需的风险溢价较高,但企业业务量可能走低,可能影响创业者对企业利润的预期,进而导致他们放弃创业。

  新创企业数量走低不利经济

  特里皮耶表示,在金融危机发生前,对企业创设的周期性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商业周期中销售价格的形成。金融危机期间及之后的经济表现说明,企业创设数量的下滑具有更广泛的宏观经济影响,特别是会影响就业岗位数量和生产力。

  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环境长期持续恶化。在欧洲,由于发生了主权债务危机引发的第二次经济衰退,经济长期持续低迷,导致了就业环境恶化。而新企业的创设不仅对就业和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放大。这种时间上的滞后性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经济危机乃至经济衰退的负面影响长期存在。

  最初人们可能感觉不到新创设企业数量下降对经济的影响,因为新企业仅占各经济体中企业总量的一小部分。但是当第二年企业创设数量还不能回升时,损失的就是第一年未能创设的企业加上第二年未能创设的企业的数量,如此经历了4—6年的企业创设放缓之后,就缺少了数代新企业和新工作岗位,也会影响新产品和服务的推出,必然会对有关经济体产生持久影响。

  伊索雷认为,考虑到企业创设情况对就业和生产力的影响,制定鼓励创业的政策非常重要。尽管法国政府已经调整了相关政策,包括简化创建企业的程序、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等。但是这些措施新意不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采取更为直接、有力的政策措施。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