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传承 创新 引领 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
2021年04月16日 08:1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6日第2148期 作者: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和现有文化建设举措,沿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奏响新时代文化冲锋的嘹亮号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然是新时代之显扬鸿音。本期“特别策划”,学者们从文化建设的不同角度展开探讨,以期为推动我国文化强国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持。

  推进文化精神、能力、心态、形象的同生共强

  历经风雨,坚韧前行。新中国实现了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创造了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和历史伟业;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这个曾经长期沐浴在文化昌盛之荣光中的民族,正一步步迎来憧憬甚久的文明复兴、文化建设的高潮。“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和现有文化建设举措,沿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奏响新时代文化冲锋的嘹亮号角,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已然是新时代之显扬鸿音。建成文化强国,也已被明确确立为我国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

  闽东之光“点亮”的文化思考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强调颇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和对文化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表述,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工作的重视。回顾习近平同志走过的足迹,从梁家河到正定,从宁德到福州,从浙江到上海再到中央,他从未忽视文化建设,是在对文化的不断思考中丰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观。其中,在闽东担任地委书记的经历,为习近平同志建设文化强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构想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建新时代的大国文创与文化小康

  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认同根基与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文化力与经济力同等重要,二者协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文化强国的战略部署,到2019年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包括文化治理在内的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总体安排,新时代的文化强国战略走过了一段稳健务实的时代征程。中国是一个资源意义上的文化大国,也要成为资本意义上的文化强国。

  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创新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强国,意味着国家文化强大。文化强大,意味着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凝聚力、感召力、引领力,一言以蔽之,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源自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加快国际发展知识文化的互鉴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创新推进国际传播,利用网上网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民心相通。近年来,中国根据自身国情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仅增进了14亿中国人民的福祉,也促进了全球的发展事业。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需要新的发展理论和发展知识指引前进的方向。2015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设立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就是为了同世界各国一道研究和交流适合各自国情的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与国际社会有效沟通中国发展知识,分享中国与国际社会交流合作的实践经验和合作体会。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呼唤国家文化治理创新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力正在逐渐增强,人类文明的多元互鉴与文化交流也不断碰撞融合。当下,全球治理体制变革正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核心力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的内驱动力。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体系,积淀了坚实的文化自信,凝聚了深厚的民族共识,传承了不朽的文化精神,铸造出社会包容性发展的“四梁八柱”,锻造出国家治理创新的文化钥匙,为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按下快进键。

  新发展格局中的文化消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决策不仅是新发展阶段战略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选择。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重要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市场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本盘。当下,消费已然成为应对国际挑战、稳定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的文化消费作用将更加凸显。洞察文化消费面临的历史机遇,把握文化消费的未来走向,持续促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应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的核心命题。

  以文艺创新赋能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生活中最活跃的板块之一,是衡量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文化繁荣是民族兴旺发达、人民精神富足的重要标志。中华文化拥有灿烂辉煌的古代,经历了自省自强的近代,正在走向全面复兴的未来。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文化强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步,文化对于社会生活的支撑作用、经济发展的牵引作用、精神风貌的塑造作用、国家形象的展示作用日益显著。文学艺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中最易于感受并最广泛地影响人们心灵世界的内容。古往今来,文化强盛的时代往往伴随着文艺高峰的出现,并以之为标志;文化复兴时代的来临,也总是以文学艺术的新气象为预兆和先导。

  2020年文化科技融合的前沿趋势

  2020年4月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发布的研究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带来的全球危机进一步推进了数字经济发展,提高了数字解决方案、工具和服务的使用。” 作为数字经济的支撑,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正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时期。5G、增强现实云、3D视觉感应、人工智能、区块链、知识图谱、纳米级3D打印/4D打印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兴技术相互作用形成支撑,在未来数年将会作用于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在此背景下,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已经是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这种融合而生的新经济在当下全球经济和文化格局中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日益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复苏、优化产业配置、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力量。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