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中的文化消费
2021年04月16日 08: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年4月16日第2148期 作者:李凤亮 刘晓菲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决策不仅是新发展阶段战略转变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体现,更是新的发展形势下应对国际挑战的必然选择。新发展格局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重要基础,这也就意味着国内市场成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本盘。当下,消费已然成为应对国际挑战、稳定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问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的文化消费作用将更加凸显。洞察文化消费面临的历史机遇,把握文化消费的未来走向,持续促进高质量的文化消费,应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需要关注的核心命题。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机遇与挑战

  面对新的时代背景和国际形势,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战略判断,文化消费也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和重要挑战。

  其一,逆全球化与全球化博弈加剧。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加剧了逆全球化的趋势,疫情造成的全球经济停摆使各国意识到了产业链分化的弊端,为维护自身经济发展,未来世界产业的分工和布局必然面临新的调整,如何应对逆全球化趋势带来的角色转变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

  其二,文明冲突与文化通约并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层面,更体现在社会文化层面。亨廷顿认为,冲突是人类的天性,历史一直贯穿着冲突的线索,世界在告别“意识形态的冲突”时代后,必将进入下一个“文明的冲突”时代。然而,文化的冲突并不能等同文明的冲突,文化的全球化也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同一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

  其三,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疫情暴发加速了产业的变革,文化消费新业态不断涌现,呈现出数字化、虚拟化、体验化、跨界化、分众化等重要特征,新型的消费内容、消费形式与消费场景构成了疫情防控下的文化消费新生态。

  其四,供给侧与需求侧加速变革。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入手,以改革的方法推进经济结构优化,要素实现最优配置,以增强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需求侧改革注重从需求端出发,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发挥我国超级规模经济体的优势,培育完善的内需体系,以需求端促进国内大循环,从而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文化消费的未来走向

  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更加彰显。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以内为主、以内促外、内外联动”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以内为主”即把国内需求作为重要出发点,这一点充分体现出国内市场的重要作用,其不仅展现出我国对自身强大经济基础的信心,更在文化上彰显为一种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在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我国在进行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过程中必须坚守的思想底线,也是面对西方文化强势来袭时保持自身文化特色免受侵袭的防护屏障,更是新时代文化产业发展的价值基础。近年来,中华老字号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国潮”崛起的趋势就是文化自信日益增强的重要信号。

  文化创新与创造转化日益增强。文化创新与创造转化是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扩大国内文化消费市场的主要引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民族精神,尽管时代语境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但这些精神与品质时至今日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筑成了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再传播与文化价值的再实现,就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手段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传统文化的活化传承,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优质供给与消费主导趋势明显。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由文化消费主导的趋势日益凸显,优质文化供给持续扩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十三五”以来我国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平均在60%以上,已然成为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第一驱动力。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更是将消费主义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消费文化大行其道,主导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伴随着消费主导趋势的深化,供需匹配问题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问题。

  创新驱动与新兴业态动力强劲。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正在从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和创新驱动。创新驱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以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助力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创造文化消费新增长极。创新既是文化形态所需,又是文化本质所赋,构建创新驱动型文化产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

  促进文化消费的路径选择

  一是打通消费堵点,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通消费堵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应有之义,也是破除文化消费困境的必然选择。畅通国内大循环要求打通消费存在的堵点和痛点,全面促进消费。目前来看,我国文化消费的堵点主要集中在消费供给层次低、消费观念落后、消费环境不完善、消费渠道不畅通四大方面。打通文化消费堵点,促进文化消费循环需要从消费主体、消费客体、消费环境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专项疏通。就消费主体而言,要对居民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进行引导培育。从消费客体来看,应提升供给侧的质量,增加有效供给,坚持以品质为导向,以优质的内容生产和文化服务为核心,创造一批高质量的文化供给,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从消费环境着手,应加快完善文化市场制度,发挥相关政策的引领和保障作用,构建一个有利于文化产业长效发展的制度环境,以优质的市场环境和消费制度,促进文化消费质量的提升。

  二是激发潜在消费,开辟文化消费新空间。激发潜在消费是开拓文化消费新空间的重要举措,也是扩大内需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有力抓手,更是激发文化消费活力、释放消费潜力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文化消费市场主要面临三大转变,第一,物质水平的提升推动全民消费升级;第二,消费群体的更迭重塑文化消费需求;第三,信息技术变革消费习惯和消费方式。激发潜在消费需要深刻把握消费趋势的主要变化,从文化消费的供给侧出发,一方面应加强优质供给满足人们已有的文化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应创造新的供给,激发人们潜在的文化消费需求,从而构建起全方位、多样化、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体系,形成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同时顺应数字经济的发展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发掘文化需求中的应用,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通信技术精准描绘用户画像,实现对于文化消费市场的整体把握和引领。

  三是引领新型消费,实现文化消费新突破。新型消费是消费结构升级、产业革命深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倒逼产业结构优化、提升消费供给质量的重要动力。以新的消费内容、消费方式和消费场景为重要内涵的新消费能够充分释放消费市场的内需潜力,实现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创造文化消费新内容应加速线下文化内容的线上转移,扩充线上数字化的文化供给种类,推动传统文化消费转型升级。创新文化消费形式应用好新的媒介形态和消费渠道,促进文化内容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丰富文化消费的体验模式。创建文化消费新场景应顺应其数字化、虚拟化、体验化、跨界化、分众化等主要趋势,促进多要素复合型消费场景的构建,完善虚拟化消费场景,加快文旅融合、夜间经济等创新型文化消费场景的发展。

  四是推动跨界消费,拓宽文化消费新领域。跨界消费是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结果,也是科技赋能实现消费业态升级创新的重要成果,不仅拓展了文化消费的领域,也创新了文化消费的形态,培育了文化消费新的增长极。跨界消费的本质就是打破传统文化消费的边界,使文化和创意元素向其他关联性较高的产业融合渗透,将传统消费升级为文化消费,其背后的支撑就是产业的融合发展。跨界融合最终要实现的是要素的渗透与产业链、价值链的叠加,从而实现产业的无边界化。推动跨界消费,可通过“文化+”“技术+”“信息+”三条路径重新整合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消费的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18ZD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