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智慧创新
2018年07月06日 08:0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6日第1487期 作者:

  

  编者按:中华民族悠久而独特的历史实践熔铸成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和合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滋养中华民族日益强盛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本期特别策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时代的智慧创新”为主题,以飨读者。  

  戴建兵 赵雪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传承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一系列理念和倡议,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精准脱贫等重大举措,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将解决世界共性问题的希望引向中国。这些理念、倡议和举措彰显的中国智慧,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得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强大支撑。

  左玉河:民本思想的现代价值与创新性发展 

  民本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是当代中国仍然可资利用的思想资源。近代以来,传统民本思想面临着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观点,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依靠人民、保障民权、关注民生并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对传统民本思想作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促使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使传统民本思想获得创新性发展。

  杜勇:尧舜禹传说映射华夏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早在炎黄五帝时代,黄河流域已出现带有早期国家雏形的部落联合体。尧、舜、禹作为部落联合体的首领,对中国早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历史上有关他们的传说,虽然只是后世的一种选择性历史记忆,也不免掺杂某些想象成分,但这种历史记忆所注入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尧德、舜孝、禹功,其卓然高标的精神品格,即具跨越时空的普遍价值和恒久魅力,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文化自信,有着不容轻忽的积极意义。

  张国祚: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新时代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许多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具有当代价值、富有永恒魅力的文化基因,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必须清楚,一切都要与时俱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运用,也不能刻舟求剑、削足适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学术理论界应该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新时代课题。要回答好这个时代课题,必须明确一个宗旨和一个前提。宗旨是,我们不是为“转化”而转化,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了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更好地体现其当代价值;前提是,必须鉴别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否则转化和发展将不知所以。因此,首先必须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认真挖掘、鉴别和梳理,以确定哪些属于真正优秀的、应该弘扬的、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能更好地成为当代中国的智慧。

  杜运辉 田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到当代中国智慧 

  习近平同志指出,解决当今世界的诸多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了悠久博大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世界观、历史观、人生价值观和认知思维方式凝聚了中华民族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智慧探索,在鲜明的民族特色中蕴含着相对的恒久价值和普遍意义。

  代生:出土文献蕴含丰富修身理政观念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清华简”)中有许多讲求治国安邦的篇章,包含个人修养、治理国政的真知灼见,不仅能够弥补传世文献的不足,还可以丰富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真研究这批竹简所蕴含的修身思想和治国理政观念,将会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金民卿:中华思想是中国实践和差异融合的精神结晶 

  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一方面不断把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思想文化提升,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秀因素,在差异融合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思想的创新发展,造就了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

  曹峰:谦逊思想贡献给世界的智慧 

  道家思想以其对宇宙、社会和人生的整体思索和独特领悟,在思想上呈现出重要价值。现代工业社会的迅猛发展,使得新兴技术大量涌现、产品过剩、信息爆炸、人际交往的速度日益加快。在人类享受到越来越多文明成果的同时,地球资源的消耗以及生存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人类开始反思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否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杨军:中华传统修身思想的现代意义 

  国外学界一直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无哲学,孔子的思想是伦理学。这一看法虽并不准确,却道出了儒家对伦理的重视。解决人际关系问题,确实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曾子的“三省吾身”,到孟子的“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先秦儒学已经通过内省式的修炼来解决人际关系问题,但其具体的修身方法已不得而知。面对佛教的挑战,宋明时期的儒家学者重点从本体论、功夫论两个方面发展儒学,不仅使宋明理学兴起,而且提出了一套完善的儒家修身方法。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