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兵 赵雪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聚传承中国智慧
2018年07月06日 0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7月6日第1487期 作者:戴建兵 赵雪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一系列理念和倡议,以及全面从严治党、精准脱贫等重大举措,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响应,将解决世界共性问题的希望引向中国。这些理念、倡议和举措彰显的中国智慧,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得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神的强大支撑。

  凝聚中华民族强大精神动力

  任何一种文化都包含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生存发展理念,并在传承中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传承、完善和优化,饱含着中华民族不竭的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从钻木取火、金属冶炼、大禹治水、四大发明到对火箭、飞机等现代科技的早期研究,从《诗经》《尚书》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从禅让、科举到内阁、监察制度等物质、非物质的发展成果。这些成果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史实,更传承着一种思想精神,即人类文明不是“天赐神授”,而是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劳动实践中创造的。这种精神已经固化在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血脉中,并升华为中国人民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中华民族伟大的奋斗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是农耕文化,中华民族不会轻易舍弃他们赖以生存的故土家园。洪水泛滥时,涌现出大禹治水;田地大旱时,涌现出后羿射日;高山挡路时,涌现出愚公移山。这些无论是神话文学还是思维取向,凝聚传承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奋斗精神。这种奋斗精神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勇气,激励着中华民族战胜了数不清的自然灾害,并升华为中华民族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动力。

  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伟大的团结协作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历经重重灾难而不衰,而且愈经磨难愈发光大,其根本原因在于固化在血脉中共同面对困难的团结协作精神。中国大地山川江河密布,洪水曾经泛滥成灾,为了战胜天灾,各部族人民自觉团结起来。大禹治水的成功不仅是因为采用了科学的疏导方法,更主要是因为团结了黄河中下游华夏各部族人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这种团结协作精神发自于改造自然、治理自然的斗争实践,弘扬光大在战胜自然灾害、抵御外来侵略的壮丽史诗中。

  赋予优秀传统文化蓬勃的生命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反映人类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世俗文化,不存在宗教文化的门阈界限,在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中不断革新完善,其鲜明的开放性、包容性和革命性,赋予优秀传统文化强大的生命力。

  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是双向的,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和吸纳能力,善于学习和吸纳各种有益的先进文化,经过发展和完善,成为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不搞扩张主义,既不吝啬将先进的科技文化传授他人,也不将自己的制度和思想强加于他人,如四大发明等文化传播惠及全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不仅保证了其赖以生存发展的新鲜营养,还促进了惠及众生,协和万邦。

  包容性。“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华夏古文明为基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从未间断、生生不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具有包容的特性,这也诠释了为何中国传统文化被认为是唯一没有中断的古文明。正是这种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不仅涌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和儒、道、释各类文化并荣的局面,还包容了荆楚文化、燕赵文化、巴蜀文化、江浙文化等不同特质的地域文化。这种不同文化的包容共存,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的大同,正如韩昌黎所说,“儒墨同是尧舜,同非桀纣,同修身正身以治天下国家,奚不相悦如是哉……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不仅保证了其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还能与其他文化“道并行而不相悖”。

  革命性。阴阳交替、物盛必衰这一法则渗透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在物质文化还是在制度文化、心理文化中,都体现着这种理念。“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这些革命性思想足以诠释:在中国大地上朝代不断更迭、民族不断融合,但文化血脉始终绵延不断,而且每次革故鼎新,都使优秀传统文化更加繁荣强盛、更加充满生命活力。优秀传统文化的革命性不仅成就了其自身的先进性,更使其永远充满前进的活力。

  助推中国智慧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指导中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优秀传统文化将继续助推中国智慧为全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以和合思想助推践行新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全面可持续发展。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管子》说:“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和合故能习,习故能偕。”和合思想强调万事万物顺应天道、和谐合作、包容开放、共存共荣,能够疏导人们心绪,弥合社会裂痕,为化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局面提供思维借鉴。和合思想追求完美圆满的理想目标,承认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强调差异中的互补、矛盾中的统一,确信不同事物可以彼此相处共存,通过整合差异、疏解分歧和矛盾,可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

  以创新精神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的发挥,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作出新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制度文化的精神特质。中华传统制度文化是儒家、道家、法家等主要思想在政治社会层面汇集与融合的结晶,强调以人为本、爱民便事,在施政管理和制度建设上讲求为政以德、尊时守位、知常达变,讲求因革损益、“顺乎天而应乎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根植于充满活力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实践中必将自我革新和完善,发挥出其优势和特色,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借鉴。

  以大同理念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男有分,女有归……是谓大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强调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人与人、国与国应当平等互助、诚信和睦、和平共处,各尽其力,各得其所。弘扬和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同思想,有利于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促进各国、各地区、各组织间的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共同建设和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发展,源远流长,体系完备,积淀和凝聚着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智慧和精神成果,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创新力和凝聚力。这些财富不仅传承在物质的、非物质的海量般文史宝库中,更以特有的意识传承方式固化在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血脉里。在当今各种文化大融合、大发展的潮流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革命性等必将使其大放异彩,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将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智慧和精神财富。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