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产业转型升级新路径
2020年09月23日 09: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3日第2017期 作者:白玉芹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个以创新为基本动力,以适应竞争环境、提高经济附加值水平和竞争力为目标的产业演进和变迁过程。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深化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关键,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实践,迫切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聚焦重点领域,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提升产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不仅要关注产品的品质提升、调整产业之间比例关系和产业结构优化,更重要的是必须向高端产品、要素、服务、平台等高端环节深化延伸。根据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一般趋势,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未来的主攻方向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聚焦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六大先导性产业,以提升产业链水平为核心,推动新技术创新、新产品培育、新业态扩散和新模式应用。尤其要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高端企业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努力打造新的产业增长极。二是重塑传统产业动能,引导产业结构有序优化。在汽车、机械、钢铁、冶金、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领域,以工艺、装备、产品和管理升级为重点,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持续提升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加快创建一批国际或国内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重点产业发展的领军企业,构建和提升一批特色鲜明、关联性强、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

  瞄准结构演进,催生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产业融合是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的一种新形态,是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借鉴先进国家经验,找准着力点,把产业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作为重要抓手,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向高层次、高质量方向跃升。一是以技术创新为依托,构建产业融合技术支撑平台。发挥产学研一体化技术体系的优势,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战略联盟,加快构建“研发—转化—生产”良性循环的产业生态体系。二是推动产业融合新业态快速发展。比如,加快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深化专业分工。通过财政补贴、信用担保等方式,引导和推动企业剥离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商贸物流等非制造环节,培育一批服务外包示范企业,为社会提供专业化服务。三是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比如,以工业设计提升产品品质与竞争力,推进工业设计沿产业链向制造业拓展延伸,植入制造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品牌建设全过程,加速产业升级。四是大力推动互联网与三次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互联网引领产业价值链体系重构,带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比如,与制造业企业无缝对接,加快形成云端制造生态体系;加快服务模式创新,提升服务业智慧化水平;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等。互联网突破了地域对产业发展的限制,形成空间上的产业有机分工体系。

  紧抓要素配置,形成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具有明显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规模效益,是一种高效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化发展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一般性规律。与世界级的产业集群相比,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集聚效应不明显,存在“聚而不优”的发展弊端。要从根本上弥补差距、解决问题,需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补齐断层缺位,重构产业链条。从只注重产品加工环节逐步延伸到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全过程,打造和构建全产业链。现代产业发展已经从产业、企业、项目的竞争转向产业体系的竞争,未来培育发展先导产业和重点优势产业,必须增强产业上下游的系统性,形成具有强竞争力的产业链条。二是培育、建设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和重点产业示范基地,打造引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战略高地。重点围绕产业链配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各类要素资源聚集,打造一批优质产业集群和特色产业基地。三是鼓励专业化分工协作。一方面,不断提升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对集群发展的带动能力;另一方面,引导中小企业向产业集群协作配套转型,推动产业集群由无序聚集走向有机合作,形成大中小企业协作协调发展的良性产业生态。

  强化技术引领,完善创新生态体系建设。技术创新是经济转方式、促升级的“牛鼻子”。实现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型领军企业和创新服务平台。一是推动企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建立科技创新联盟,着力攻克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比如,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和重点科研机构,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面向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建设一批技术创新中心,面向重点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建设,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等。二是加快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点领域,支持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强度,引导科技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中试、进入孵化、实现产业化,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三是加大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着力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团队,一方面,加强人才引进与项目的衔接,搭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比如发展创客创业基地、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创新平台等;另一方面,大力培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高技术人才,引导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相衔接。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