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合作前景向好
2020年09月23日 09:08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3日第2017期 作者:本报记者 赵媛

  9月14日,中国、德国和欧盟领导人共同举行会晤,会晤以视频方式进行。中欧双方签署《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确认加快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和数字领域高层对话,并打造中欧绿色合作伙伴、数字合作伙伴关系。就如何推进中欧双方合作向纵深发展、顺利完成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目标等问题,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学者。

  深化中欧绿色可持续发展合作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Danilo Türk)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欧推进可持续发展合作需要考虑两点内容,一是中欧双方需要确定碳排放峰值及未来减排的具体目标,二是中欧绿色发展合作应紧密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达成产生的相关影响十分必要。中欧决定建立环境与气候高层对话,双方的密切协商合作将有助于推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达成,进而推进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欧盟致力于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并明确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1990年水平至少降低55%。对欧盟而言,达成这一目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推进欧盟气候立法、确保在开展新投资项目时对项目相关气候影响进行评估、逐步取缔对化石能源的投资等。对中国而言,实现《巴黎协定》目标,将是中国对全球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迈向无碳未来是中欧双方共同的愿景,它将促进双方合作不断向纵深发展。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罗尔夫·朗哈默尔(Rolf Langhammer)告诉记者,欧盟委员会刚刚提议将2030年的减排目标从降低40%提高到至少降低55%。这将使欧盟在2050年实现气候中立,并履行《巴黎协定》义务。在朗哈默尔看来,欧盟希望中国的“十四五”规划能够制定更加具体的减排目标。

  中国和欧盟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有着长期合作。自2005年以来,中欧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为双方合作与对话提供了高级别的合作框架。2018年7月,第二十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双方重申,加强在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领域的合作,携手推进《巴黎协定》目标达成。近年来,中国和欧盟持续加强双边合作,在提高能源效率、发展低碳城市及气候相关技术研发等领域展开广泛合作。朗哈默尔表示,欧盟通过政策对话和合作项目,支持中国温室气体排放交易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中欧合作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是减少塑料垃圾。欧盟已再次提议对塑料垃圾征税。随着中国禁止废塑料进口,欧盟迫切希望看到中国在减少国内塑料生产和消费方面也出台具体的限制措施。

  比利时布勒哲尔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艾莉西亚·加西亚-埃雷罗(Alicia Garcia-Herrero)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气候变化治理及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领域,中欧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双方需要确定减排目标,共同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实;同时,中欧应就相关标准达成共识。

  加强中欧数字经济合作

  图尔克表示,中欧数字经济合作应加强双方互信。5G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支持更广阔的社会发展。政策制定需要对安全问题进行考量,但当前的安全问题被日益政治化。中欧应增进共识,明确5G、人工智能及广泛数字经济领域中的安全问题实质上是技术问题,也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解决。他坚信,中欧加强数字经济安全议题相关对话具有重要意义,应得到各领域的全力支持。

  朗哈默尔表示,中欧数字经济合作面临不确定性挑战。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欧盟成员国对中国数字技术企业在欧盟市场上的待遇存在分歧。“数字连通”的目标包括中欧共同努力保护网络安全免受犯罪攻击,但也包括推进中欧对数据隐私和数据所有权问题达成共识。如果中国数字技术企业在欧盟市场的待遇问题解决不好,那么,“数字合作”问题就有可能成为欧洲与中国“系统性竞争”的一部分。

  力促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目标达成

  据2020年9月欧盟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2020年前7个月,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总额为3287亿欧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埃里克·伯格洛夫(Erik Berglof)认为,欧盟对中国的依存度增强,主要体现在商品贸易方面。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供应链的中心,并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图尔克认为,2020年底,中欧有望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中欧达成投资协定将有助于双方持续推进经贸合作与管理,为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奠定良好基础。《中欧地理标志协定》的签署,也彰显了中欧双方未来成功签署《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意愿。但是,协定的达成也面临一定挑战,一些重要问题尚需在谈判最后阶段加以解决。双方应秉承互惠原则,推进公平合作,成功推进《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签署。图尔克建议,未来几个月,谈判的最后阶段应尽可能在高级别会议上进行,以便推动基本问题的解决。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