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小康时代如何预防“返贫”
2020年03月27日 00:55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3月27日第1895期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蔡小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取得重大进展。据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摘帽。按照这样的减贫效率,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农村告别绝对贫困和贫困县摘帽,不意味着农村贫困的消失,也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的结束。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因此,衡量脱贫攻坚的成效,关键在于是否做到不返贫;而做到不返贫,就要实现脱贫成果和脱贫效果可持续。

  后小康时代要预防返贫,必须持续增强贫困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的发展是基于自力更生的发展,在后小康时代,这种发展的目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更是为实现该地区教育、文化、生态等水平的综合提高。一是增强脱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业发展是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基础和前提,是预防返贫、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效途径。每个乡村都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可通过“一村一特色”产业链的打造来实现那些对贫困户增收带动作用明显的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脱贫产业的优化升级,利用好信息渠道和网络平台,积极培育和推广市场潜力大、品牌价值有优势的特色产品,如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借助少数民族本土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采取“文化+”“互联网+”等发展渠道,积极发展农产品电商、生态养殖、休闲农庄、红色旅游、乡村民宿等绿色产业,充分利用农村天然的自然资源转化为可观的绿色经济。二是增强贫困群众永续脱贫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问题非常重要,应积极引导贫困群众树立脱贫的主体意识,激发其脱贫致富的决心和干劲,消除“等靠要”消极思想。通过培训和教育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技术技能指导,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脱贫能力,杜绝技术人员入场帮扶时短暂脱贫,技术撤出后立即返贫的现象。适当倾斜对贫困地区的教育供给,让贫困孩子接受更好更及时的教育,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最有效的方式。三是持续发挥文化扶贫的重要抓手作用。后小康时代更注重文化对贫困地区经济的助推作用,通过文化扶贫能更持久有效地激发贫困地区的内在活力,遏制返贫现象。要加强贫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发挥学校在乡村的文化堡垒作用,发挥图书馆和文化站的知识供给作用,定期组织文化活动,如开展“道德模范”“最美村屯”“最美家庭”“身边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推进良好家风的塑造与宣传,积极推动正能量的传递。组建村民志愿服务队伍,对留守老幼家庭和特困家庭给予关爱与帮扶,形成互帮致富的乡村氛围和精神风貌。四是发挥新乡贤的“领头雁”作用。新乡贤来自农村、熟悉农村,更了解贫困户的实际需求,能够在政府与贫困户之间充当“中介者”的角色,确保扶贫政策和项目更加贴近村民的实际。新乡贤往往是那些德才兼备、在乡村有威信、为村民所推崇敬重的人,要在引领百姓致富、提升村容村貌、改进风俗习惯、弘扬优秀文化等方面发挥示范带领作用。应大力开展评选“新乡贤”活动,让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乡村能人、身边好人等走上扶贫事业的舞台中央,拓展包括新乡贤在内的民众参与贫困治理的渠道,搭建新乡贤与乡村发展有机融合的平台,建构乡村贫困治理新模式。

  后小康时代要预防返贫,必须建立起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就是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保障贫困户脱贫后不会返贫的机制,在出现新的贫困或出现返贫现象时具有能够有效兜底的制度保障,确保在2020年之后脱贫不返贫,确保攻坚战的效果长期可持续巩固。一是建立返贫预警机制。应调查核实各地脱贫攻坚情况,防止“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情况出现,提供客观准确的返贫预警信息;基层干部不定期跟踪回访已脱贫群众,并强化对那些贫困边缘户的后续帮扶工作,防止“刚越线,又返贫”现象的发生;根据脱贫户的实际情况,划分为不易返贫户、容易返贫户和极易返贫户三个等级,并采取不同的帮扶政策;对于确认返贫的家庭,及时纳入扶贫对象,参照初次脱贫的办法,继续给予帮扶直至重新脱贫。二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用产业扶持贫困人口就业,增加贫困户收入,带动周边群众稳定脱贫;通过产业扶持,做大做强一些已经有良好发展势头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以大带小帮助弱小企业;以特色为核心发展不同形式的产业扶贫,按照政企协作、市场主导的方式,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三是创新扶贫考核机制。对扶贫小组和扶贫干部的阶段工作考核,将返贫发生率及解决情况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来评定。发挥基层群众与其他社会组织参与监督的积极性,对扶贫工作中的人、财、物、事实施监督。

  后小康时代要预防返贫,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应成为后小康时代扶贫长效机制的基础性制度,为减困扶贫发挥制度化的作用,承担起基本的减贫功能,为减贫作出较大贡献。一是促进各类基础保障的衔接,预防因病返贫、因残返贫、因老返贫。要更好地发挥基础保障兜底的防线作用,健全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制度的衔接机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保障制度的协同互补作用,努力形成强大的保障合力,有效防止脱贫户因病、因残、因老返贫。二是继续完善教育等关键性政策,预防因学返贫。应加快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的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不断提高贫困乡村师资水平和办学质量,确保贫困学生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适当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率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教育免除学杂费,逐步实现全覆盖;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入学救助,建立多渠道的资助奖励体系,以此类方式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财政的支持和教育资源的倾斜。通过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青壮年劳动力提升其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来带动家庭发展,尽量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路径。三是健全灾害救助制度,预防因灾返贫。通过加大对防灾救灾科技支撑体系的建设力度,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类自然灾害的监测预报系统,加强对地震灾害、洪涝灾害、突发疫情等的预警监测,并完善防灾救灾的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应重点关注“因疫致贫”“因疫返贫”群体,高风险地区要把疫情防控作为当前驻村帮扶的首要任务,对因疫情返贫致贫的,及时落实帮扶救助措施,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通过强化纳税延期、税收减免、房租减免等政策支持,帮助产业经营主体复工复产。通过健全和整合社会保障,让已经脱贫的农民群众不再返贫,让脱贫攻坚释放出施之长远的民生红利。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新时代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问题治理机制研究”(2020MYB053)、国家社科基金“新时代青年农民工精神生活需求及价值引导研究”(18CKS036)、广西哲社项目“弘扬中国精神的少数民族文化载体研究”(15CKS00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常畅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