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
2019年10月23日 08:5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10月23日第1799期 作者:本报记者 明海英

  20世纪以来,西方语言学思想对我国语言学话语产生了强势影响,我国语言学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模仿、借鉴、反思和校正西方理论为主导的研究理念和范式。改革开放后,我国语言学研究呈现多元化态势,注重汉语事实、发掘汉语规律成为主流话语,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如何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提升我国语言学的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国语言学的国际影响力,成为当前中国语言学界关注的焦点话题。

  深挖和弘扬优良学术传统

  “中国是世界上语言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分布着300余种语言,分属于汉藏语系、印欧语系、阿尔泰语系、南亚语系和南岛语系。中国语言的地域和语系分布之广,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赫琳表示,中国古代语言学基于汉语实际,为了“通经致用”等实用目的,形成了实践性很强的学术思想和方法体系,为今天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的构建留下了丰厚的历史资源。她认为,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必须增强理论意识和创新意识,立足于中国语言实际,坚持继承与借鉴结合,坚持独立精神,走中国语言学自己的路。

  武汉大学中国语情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赵世举表示,中国语言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基于中国语言和文化实际,形成了风格鲜明的学术精神、特色理论和研究方法,产生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有其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把中国语言学放在世界语言学发展的纵横轴上进行全面审视,大体可以看出“中国语言学派”的雏形。他认为,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总结,继续培育、发展和构建中国语言学话语体系。

  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国语言学学术思想和优良学术传统,是构建中国特色语言学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托。有学者表示,以汉字为研究对象的文字学具有深厚的积累,体现了中国传统语言学的特色。如果能将汉语与汉字研究有机贯通,更深入地探求和揭示汉语与汉字的密切关系,真正突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中国语言学者就有可能提出与西方语言学不同的理论,对世界语言学的发展作出中国学者应有的贡献。

  树立“大语言学”理念

  “中国语言学一直积极借鉴外国语言学理论和方法,正是这种包容精神,促进了中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赵世举表示,在日新月异的当代社会,很多新的语言现象需要研究,很多新的语言问题需要应对。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创新语言学自身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要善于借鉴和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新的和更复杂的语言问题。

  赫琳对记者表示,语言学需要与哲学、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民族学、政治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不同学科进行对话,相互结合、相互借鉴,推动语言学创新发展。

  在北京语言大学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李宇明看来,语言学要关心相关学科的研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主动向相关学科辐射。要树立“大语言学”的理念,注意进行“学科整合”,把其他学科关于语言研究的理念与成果同语言学的已有成果整合起来,增强语言学的包容力。他表示,语言学是研究语言及其相关问题的科学。但是,关心语言、研究语言的不止语言学一个学科。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符号学、数学、信息科学、经济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研究语言问题。语言学应当关注并支持其他学科的语言研究,形成语言哲学、政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新闻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语言符号学、数理语言学、语言经济学等交叉学科。

  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

  “关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语言问题,中国语言学才能成为‘接地气’的学问,在中国社会生活中获取话语权。”李宇明对记者表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语言学界的“问题意识”主要集中在学科问题上,聚焦在国外语言学的研究上,相对忽视了社会语言生活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术与社会实际脱钩。这种情况近年来有所转变,语言扶贫、语言资源保护、语文教育、移民语言问题、老年语言生活、“一带一路”的语言能力建构、人工智能的发展等,都相继进入中国语言学者的视野。

  赵世举表示,服务人的语言使用及相关领域语言需求,是语言学的第一要务。这就需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适语言学科、繁荣发展语言学科。《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表示,中国语言学既要立足本国实际,又要开门搞研究,把握世界学术发展之大势,直面学术前沿问题。

  “全球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促使语言功能空前拓展,语言的存在方式、表达形式、使用手段等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类的语言生活也更加丰富多彩,语言需求空前旺盛。”赵世举表示,要积极回应社会语言需求,尤其是信息化、智能化对语言和语言学的需求,切实解决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大众生活中的各种语言问题。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应用向人类生活的深度渗透,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赵世举认为,应高度重视“网络社会”语言生活的规划与管理,掌握好相关话语权。一方面以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播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当代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国语言学研究的国际话语权和中国语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及竞争力。

责任编辑:崔岑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