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多层观:概念隐喻的新进展
2020年09月22日 09:0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9月22日第2016期 作者:彭志斌

  1980年,美国语言学家莱考夫(G. Lakoff)与哲学家约翰逊(M.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概念隐喻理论正式面世。该理论揭示了隐喻的概念本质,即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或修辞手段,更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工具——我们的概念系统在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随后,概念隐喻引起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等相关研究领域众多学者的广泛兴趣。40年来,学者们挖掘了各种语言现象背后所隐藏的概念隐喻,深化了我们对概念隐喻及概念系统的认识。作为一种概念化的心理操作模式,概念隐喻借以运作的概念结构(conceptual structure)究竟是什么这一基本问题却较少得到关注。探讨概念隐喻所关涉的概念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概念隐喻的理解,促进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一直以来,概念隐喻学者均视概念隐喻的概念结构为单一的结构。近年,匈牙利罗兰大学科韦切斯(Z. K?觟vecses)指出,概念隐喻所关涉的概念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级的,并基于此构建了“概念隐喻多层观”(multi-level view of conceptual metaphor)。

  回溯概念隐喻的概念结构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莱考夫与约翰逊将概念隐喻的本质界定为“由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概念映射”。之后,认知域便主要地被用于指称构成概念隐喻的概念结构。随着概念隐喻研究的纵深发展,部分学者发现“认知域”并非一个指称隐喻概念结构的合适术语,因为将概念隐喻视为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概念映射会面临一个重要问题:源域所含概念内容往往比映射到目标域的概念内容要丰富得多。一些学者试图通过限制或缩小源域或目标域的概念内容来解决这一问题,另一些学者则试图选择其他术语来指称概念隐喻所关涉的概念结构,包括“框架”(frame)、“意象图式”(image schema)、“认知模型”(cognitive model)、“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场景”(scene)、“图式”(schema)和“情景”(scenario)等。

  在隐喻研究中,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术语来指称概念隐喻所关涉的概念结构,这势必导致概念使用混乱,进而导致概念隐喻理论缺乏理论明晰性。为了澄清这一术语混乱,消除理论模糊性,我们亟须明确概念隐喻究竟由哪一类或哪几类概念结构所参与而构成,并厘清这些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

  不能忽视概念结构的多层级性

  以往学者尽管使用了不同的术语来指称概念隐喻中的概念结构,但都囿于单一概念结构。科韦切斯认为,概念隐喻借以运作的概念结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层级的,即每一个概念隐喻都同时关涉四个具有不同抽象程度的概念结构: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在2017年的《隐喻层级》(Levels of Metaphor)一文中,科韦切斯首次提出并阐释了“概念隐喻多层观”,并在2020年出版的《拓展的概念隐喻理论》(Extended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一书中进一步详细阐释了构成概念隐喻的四种概念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根据罗施(E. Rosch)、莱考夫和兰盖克(R. W. Langacker)等的观点,概念系统由具有不同图式性程度的概念结构组成,正是这些概念结构组织并构建了概念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概念结构便是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它们具有不同的图式性程度,在概念系统中形成一个层级性组织(hierarchy)。概念隐喻亦受到了这四种概念结构的组织和构建。根据“概念隐喻多层观”,任一概念隐喻都同时关涉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心理空间四个概念结构。但它们在图式性程度上有别:意象图式最具图式性,认知域次之,框架更次,心理空间图式性程度最低。

  特定概念隐喻都由意象图式隐喻、认知域隐喻、框架隐喻和心理空间隐喻组成。在隐喻概念化中,四种概念隐喻在四种不同图式性层面组织和构建概念结构。以“建筑”(BUILDING)源域为例,在最抽象的意象图式层面,“建筑”隐喻借用“容器”(CONTAINER)、“水平”(VERTICALITY)、“部分—整体”(PART-WHOLE)和“物体”(OBJECT)等意象图式。在较抽象的认知域层面,“建筑”被隐喻为“空间中的物体”(PHYSICAL OBJECT in SPACE),它具有“尺寸”(SIZE)、“位置”(LOCATION)、“形状”(SHAPE)、“颜色”(COLOR)、“功能”(FUNCTION)等特征。在框架层面,“建筑”概念体现出“修建框架”(a BUILDING frame)、“建筑组成成分框架”(a frame for the PARTS OF THE BUILDING)、“建筑功能框架”(a FUNCTION OF BUILDING frame)等框架。在心理空间层面,对上述任一框架进行更具体的阐释便可实现在心理空间层面的隐喻概念化。如对“修建框架”的阐释可以得出“约翰正在打造自己的事业”(John is building his career)这样的隐喻表达,它明确了“修建框架”的建造者(约翰)和建筑的具体类型(事业),其发生位于心理空间层面。

  概念隐喻多层观有理论优势

  概念隐喻多层观打破了传统概念隐喻囿于单一概念层面的局限,将隐喻概念化中的概念结构进行了细分,区分出不同图式性程度的概念结构,可对隐喻概念化的具体过程进行更深入的剖析。与传统概念隐喻相比,概念隐喻多层观在以下几方面拓展了传统概念隐喻理论。

  首先,跳出隐喻概念结构单层观,区分概念结构的不同图式程度。传统概念隐喻均基于单一概念(如认知域),而忽略隐喻概念化中概念结构的不同图式性程度。概念隐喻多层观认为,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都被概念化者用于组织和构建我们的经验。在隐喻概念化中,意象图式隐喻性地建构图式性程度最高的概念,而心理空间隐喻性地建构图式性程度最低的概念。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图式性程度依次递减,而其具体性(specificity)依次递增。具体隐喻在心理空间产生,它激活框架结构,进一步激活认知域,最后通达意象图式,这四者共同形成一个概念通道(conceptual pathway)。

  其次,突破传统概念隐喻仅限于非语境认知层面的局限,将“语境”因素纳入概念隐喻研究范畴。传统概念隐喻忽略语境因素在隐喻形成中的作用,仅关注“认知域”“框架”等非语境化层面的认知操作,隐喻在实际话语层面即心理空间层面的实现未能得到应有重视。事实上,在实际交际情景中,隐喻受到诸多语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科韦切斯在《隐喻从哪里来?》(Where Metaphors Come from?)一书中区分了影响概念隐喻的四种语境因素,包括“情景语境”“话语语境”“概念—身体语境”“身体语境”。据此,隐喻的认知过程可概括为:决定认知操作→接触各种语境→语境因素启动→建立概念通道。

  再次,突破传统概念隐喻的静态研究局限,关注概念隐喻的在线加工过程。传统概念隐喻的静态分析模式在阐释人类动态的语言使用中显得力不从心,而心理空间是一种在线加工机制,凸显实时概念建构和识解的动态性。概念隐喻多层观把“心理空间”纳入概念隐喻,使离线图式性层级结构(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和在线动态加工心理空间结合起来,兼顾静态与动态、离线与在线。在隐喻概念化中,框架激活与其相关的具体元素而实现心理空间层面的在线加工。此外,隐喻多层观区分了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在隐喻概念化中的作用: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层面的概念隐喻存储于长时记忆,而心理空间层面的概念隐喻属于工作记忆的在线加工操作。

  自20世纪80年代发轫以来,概念隐喻理论引起了哲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文学等相关研究领域众多学者的广泛兴趣和深入探究,但以往研究均囿于单一概念结构。概念隐喻多层观突破了这一限制,认为概念隐喻不可能也不应该仅基于单一概念结构,而应同时基于意象图式、认知域、框架、心理空间四个相互关联但图式性程度相异的概念结构。该理论可解决概念隐喻研究中“方法论不统一”和“缺乏语用关怀”等广为诟病的问题。未来研究应尝试分析更多的隐喻个案来深入探究四个概念结构的具体运作方式及其相互关系,同时可将其拓展到神经隐喻和计算机建模以及其他相关学科领域中去。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研究所)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