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用法模型的新进展:固化—规约化模型
2020年08月04日 08: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年8月4日第1981期 作者:田良斌 庄会彬

  固化—规约化模型(即Entrenchment-and-Conventionalization Model,简称EC-Model)由认知语言学家2014年创制,初次见于《构式搭配模型》(Constructions Collocations Patterns)一书。随后,Schmid教授于2015年发表的《固化—规约化模型的蓝图》(A Blueprint of the Entrenchment-and-Conventionalization Model)一文,标志着该模型的正式确立。该模型采用了基于用法的理念,但同时也更加注重社会和语用基础。因此可以被看作基于用法模型的拓展和升级。最近,Schmid教授的《语言系统的动态性:语言使用、规约化和固化》(The Dynamics of the Linguistic System: Usage, Conventionalization, and Entrenchment)一书,已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Schmid教授在该书中对EC-Model进行了更为详细的描画和阐述,主要包括模型中的规约化、语言使用以及影响这三个构件的作用力。可以说,EC-Model构成了一个语言如何运作的普遍而统一的理论,可以较为精准地描画出语言系统的运作模式,从而帮助读者较为准确地理解语言系统的本质。

  将非常规语言现象纳入语法模型

  在传统语法中,习语、惯例化表达式(routine formulae)、固定搭配以及各种被冠以语用标签的语言现象,经常被看作语言的“异类”。因为这些语言现象不符合大规模常规语言现象所抽象出来的语法模型,且由于其不规则性和不可预测性,这些“异类”经常被排除在传统的语法模型之外。但毋庸置疑的是,这些语言现象或语言表达在日常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Schmid指出,一个成熟的语言理论或模型应该能够将这些非常规的语言现象(包括具有语用色彩的表达)纳入其阐释范畴。EC-Model就是基于这样的理论背景,希望可以将非常规语言现象也纳入语法模型中,并作出较为自然、合理的解释。

  另外,作为首个将语言的语用和社会方面考虑进语法模型的基于用法的理论,EC-Model从认知功能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中获得大量启发。例如R. W. Langacker的“基于用法的模型”(A Usage-based Model)、P. J. Hopper的“浮现语法”(Emergent Grammar)以及A. E. Goldberg等人的构式语法理论等。

  三个核心部分紧密互动

  EC-Model的三个核心部分主要包括语言使用、固化以及规约化。

  语言使用通常以语言使用事件(usage events)的形式呈现,这种语言使用事件(也即具有完整语音形式和确切语境的语言表达)包括言语(utterances)、运动活动和感觉活动、交际目标以及语境。

  固化指的是EC-Model中对联想网络(associative network)的一种不断重组,而这种联想网络实际上表征着人们通过对联想模板的惯例化和图式化而获得的语言知识。另外,在重组过程中经常会涉及语言使用事件的曝光度、频率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换句话说,在持续不断地惯例化和重组过程中,固化受到社会环境以及对相同或相似加工事件曝光度和频率的影响。总的来说,固化主要是一种认知过程,涉及联想、惯例化和图式化。

  规约化是在言语社区成员之间建立或重新适应交际行为规律的不间断过程,主要通过语言使用活动的重复来获得实现。也即,规约化是一种包含语言知识和事件之间不断相互协调、相互匹配的社会化过程。这种社会化过程主要包括语言创新(innovation)、协同适应(co-adaptation)、传播(diffusion)以及规范性(normation)。

  语言使用、固化以及规约化作为EC-Model中重要的三大构件,彼此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总体来说,语言使用会同时影响固化和规约化过程,而固化和规约化过程反过来也会影响语言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固化和规约化过程仅仅通过语言使用彼此才能联系起来,因为只有交际中的语言使用才能不断更新个人认知系统和集体社会系统。

  汉语研究可由此获益

  首先,EC-Model是首个统一的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的理论,其中的语言使用更是集合了认知科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以及神经语言学的研究发现,以此来解释语言结构是如何产生和变化的。在阐释过程中,该模型旨在贯通涉及语言结构系统性方面的核心语言学科和基于使用以及和语言变异相关学科之间的传统分工,从而形成一个统一、成熟的语言模型。

  其次,EC-Model追求经济性。以往的一些基于用法模型的理论(如认知语法),其非简约性的特点经常被形式语言学家所诟病。而EC-Model作为基于用法理论的一种模型,却更加追求简约、经济,该模型声称只需要有限的过程和一些明确的(但具有潜在无限性的)作用力,就足以对语言系统的运作模式作出解释。

  另外,EC-Model具有广泛的解释力。基于用法的模型是当前认知功能学派较为推崇的理论模式,但Schmid指出,当前基于用法的理论缺乏足够解释力,因为语言的语用和社会基础在这些理论中还未受到足够重视。而EC-Model不仅能够对语言结构、语言使用、语言保持、语言变化以及语言的系统性和变异性作出解释,还可以预测和处理个别言者在言语使用以及语言知识之间存在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以往传统语法研究中无法解释的一些非常规语言现象在EC-Model中都能够获得自然、合理的解释。

  最后,EC-Model对汉语研究的影响值得思考。EC-Model建立的理论背景在于英语中存在大量习语、固定搭配等非核心语法表达,而这些较为特殊的语言现象如何获得较为自然的语法阐释是EC-Model所要探讨的重要内容。类似地,汉语中也存在大量特殊的语言表达,如成语、谚语、歇后语等。同时,即使在常规的汉语表达中也存在大量“形义错配”现象,如“晒太阳”“吃食堂”“哭鼻子”等。这些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语中数量庞大,如何为其找到合适归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EC-Model涉及共时和历时、语用和社会、动态和静态等多角度、多维度的探讨,可以对语言系统作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因而核心学科所涉及的方面和基于用法相关的方面在该模型中都能获得较为圆满的解释。因此,可以预见EC-Model的推出必然为汉语中的相关研究,甚至汉语语法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借鉴和启示。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于东亚语言词汇语音结构演变的语言学理论创新研究”(19BYY001)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外语学院;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月英
二维码图标2.jpg
重点推荐
最新文章
图  片
视  频

友情链接: 中国社会科学院官方网站 | 中国社会科学网

网站备案号: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0146号 工信部: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使用

总编辑邮箱:zzszbj@126.com 本网联系方式:010-8588680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光华路15号院1号楼11-12层 邮编:100026